草稿纸上一首七绝林间竹石跃然其上。
一诗写就,许年的笔下不停,辗转腾挪之间又是一首五律题于纸上!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持卷登秦岭,泽披世代恩;声名冠寰宇,星云照玉昆,不睹帝居壮,安知道经尊。”
这两首诗,前者咏林间之竹石,道尽其不屈不挠,傲然凌风之气节;厚着极言中州盛景,并将其和书院所在九秦山相比,凸显书院之尊。
此二者可谓形神兼备,灵气与风骨齐聚,尽显少年昂扬之意气,比之当世平淡中庸老成之风高妙了不知几许!
文试中有题目不得带出考棚的规矩,因此许年将记有诗作题目的纸笺小心放好,又抽出了作词题。
这一题并无文字阐述,只有两幅木刻版画于其上,乍一看倒有些像看图作文。
第一幅画上绘有两轮弯月,稻田一片,村居两三,看上去就是九秦山下元一村的景色。
第二幅画上但见大河滔滔,浪花翻滚,层云蔽日,正如来时路上水流湍急壮观无比的北沧河。
看到这两幅木刻黑白版画的许年并未立时答题作词,而是双目微闭重新陷入了静静的思考中。要想在这堪称天之骄子的二千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为顶尖的八十人之一,他所答得的每一道题都不得不慎重,不得不深思熟虑以求做到最好。
和其他学子相比,对于此次书院文试许年自恃最大的倚仗便是来自前生记忆中的那些华夏经典诗文,如果没有这些记忆,他是不能与那么许多从小就在经义典籍熏陶中长大的学子相比的。
此刻的许年外在貌似安静,内里大脑实则在急速的思考着,既要精彩出色又不能与这世界上已经出现的天赋神书相同……忽的灵光一闪,他睁开了眼睛。
提笔蘸墨,手腕微运而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九秦山林边,路转村头忽见。”落款西江月·夜行九秦元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