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家出手阔绰,没有强取豪夺,不到一日时间,就和太平坊内他们看中的地上居住的人家谈妥,一共六户人家,两亩地。等人都搬走后,准备挑一个黄道吉日开始动工。
四月的江城细雨纷飞,淅淅沥沥的冲刷着街巷各处。女孩子们的消遣不多,尤其下雨天只好闷在家里跟着长辈做女红。现下城中百姓最常提的就是明世友一家,说着他家修缮好的祖坟多么气派,将来的大宅子怎样雕栏玉砌。
殷玉珩前世生在富贵人家,国内外的宫殿和知名园林都去参观过,因此对明家的宅子并不热衷。郑玉妍绣帕子并不专心,接连把手指扎破了好几次。龇牙咧嘴的低声叫唤一番后,挪到殷玉珩身边抱怨:“姐,你说这雨下到什么时候才停呀?整天呆在家里,我都快发霉了。”
“现在正是梅雨时节,想要雨停,估计得端午过后吧。还有十来天就过节了,再忍忍。”殷玉珩熟练的穿针引线,娱乐不丰富的日子,做针线也是个不错的打发时间的活儿。
“要准备做夏衣了,这回颜色和款式我要自己挑。”小丫头爱美,已经不喜欢长辈挑选的东西了。
端午临近,雨水渐少,初夏来临。郑玉妍缠着殷秀娥带她去绣坊挑料子,殷秀娥被烦得没法子,只好把两个女儿都带过去。
十年中殷秀娥的生意顺风顺水,她名下的一品居和锦绣坊都已扩大规模,成为江城内有口皆碑的牌子货。江城百姓无人没有喝过一品居的藕汤,无人不曾买过锦绣坊的布匹衣裳还有帕子。
“我要这匹粉色、鹅黄色、橘红色的细棉布,样式要现在最时新的。”郑玉妍爱鲜亮的颜色,衣裳款式也紧随江城潮流。到绣坊后很快挑好满意的料子。殷玉珩个性并不张扬,她早过了爱穿红戴绿的年纪,选的都是素雅的颜色。
殷秀娥放任两孩子在绣坊里挑东西,自己则在账房内翻看账本,查看进项和生意情况。没翻上几页,坊内的帮工玉娘敲门禀告说明世友的夫人来了。
“我晓得了。”对那位印象里刻薄的大嫂,殷秀娥并不喜欢。当年住一个屋檐下时,没少发生龌龊事。
楼上的殷玉珩和郑玉妍听到楼下的动静,皆探出头张望,见到三个衣着不凡的女人,年长的四十上下,脸上涂着很厚的脂粉,但遮盖不住她的皱纹和自以为是的精明。跟在她身边颇为恭敬的是一个梳着妇人头的年轻女人,眉眼恭顺,十足的小媳妇模样。另一个未及笄少女心不在焉,相貌普通,眉宇之间隐隐有几分高傲,好在一身华服加身,很有官家小姐的架势,这会儿似在和中年妇人抱怨什么。
“姐,你认得那几个人吗?”郑玉妍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