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议论纷纷,赵匡胤也在颇感有趣地看着他,赵光义则是面若寒霜,瞅孙春明的目光跟刀子一样。
其实绝大多数的朝堂吵架,吵的都不是对错本身,因为朝堂上很少有什么事是绝对的错,更没有绝对的好,一件事情的好坏更多的还是在于你怎么去理解他。
每一次吵架,说白了不过就是不同身份之间的一种碰撞罢了,这个层次的大佬,每一个人代表的都不是自己,而是他们身后的整个利益集团。
比如韩重赟,他哪怕似乎说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但这件事上他也必须得站出来,因为他是殿帅,身后是整个禁军的将士,哪怕这事儿本质上对大宋是一件坏事,他也一样会同意。
而赵光义则是文官领袖,他的立场其实也无关对错,这种事他必须得反对,因为水泥这东西,用于内政的话不管怎么用都能创造政绩,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gdp神器,不管是为民谋福还是培植亲信门生,这都是杀手锏一样的东西。
而现在若是换成了马,那就跟他们整个文官系统没关系了,至少是和他这边的文官没关系了,因为马这东西是打仗用的,打出了战功那是军人的事,是枢密院的事。
相对的,武重,则文轻,圣人虽说什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阴阳太极抱元归一,但那其实都只是大道理而已,这世上最特么没用的东西就是大道理,中华历史从有明确文字的国人暴动到宋初三千年了,就从来没有过所谓的文武平衡的时候。
武重,则文轻,这是最浅显的道理,而皇帝,就是在中间玩赖作弊调整砝码的那个人。
不去管这事儿对大宋怎么样,就说对文官来说,对他赵光义来说,是绝对百害而无一利的,反而对赵普,却是一个抓实权的机会,这事儿办成之后也会提高他的个人威望。
这些道理孙春明到底懂不懂呢?他懂!他绝对懂,也正因为他懂,所以见他此时如此斩钉截铁的打自己的脸,赵光义双眸中都快喷出火来了。
是谁把你从一个小小的拉面馆掌柜,一手提拔成了今天的大宋首富,权知开封府的?这特么如果在汉朝,我相当于是你的举官啊,你这句话就已经构成不忠大罪了你晓得么?
对此,孙春明也只好无奈地在心里叹了口气,但面上,却依然坚毅无比,赵光义直接站出来怒道:“你说实操没有任何难度?你说这是一条善策?那我问你,从洛阳往秦州运水泥要怎么用,人工你怎么雇,多大的成本能回得来,如何保证商人们愿意给朝廷贩马?”
孙春明一一对答如流道:“其实不用这么麻烦,这东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在无非是产量少,而且朝廷顾不上而已,这东西,洛阳的溶洞,并不算大,相比之下,反倒是川蜀地区到处都是,甚至于就在关中,石灰储量也远大于中原,如果都开发出来,莫说是从这往那运了,可能从那边往这边运,反倒更划算些。”
偷眼看了赵光义一下,发现他已经咬牙切齿了,孙春明只好假装看不见,继续道:“再说第二,商人逐利,乃是本性不错,但一匹西北良马市值二十贯,朝廷不可能原价从商人手里收回来,事实上战马也的确不是利润最大的物资,但这些朝廷想控制其实都是非常容易的。
臣提个建议,朝廷完全可以以战马来代替税赋,来达到控制商人的目的,比如说,商队出发再回来,每带回来一个骆驼单位的货,就要交给朝廷两匹战马作为税赋,至于骆驼上带了什么朝廷不去理会便是,如此算下来有没有利润?绝对有,而且很厚,我想天下商人应该都远乐意接受。”
“再说工,工匠就由忠武军的家人来做,朝廷完全可以补贴点钱么,其实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来铸造几座完完全全的汉人城池,由朝廷派官员任县令,任知府,大量发展胡汉混居,或许用不了几十年,定难军,就顺理成章的变成现在的忠武军、天雄军也说必定了。”
“综上所述,臣以为此策大善,对朝廷百利无一害,求官家千万莫要犹豫。”
一时间整个朝堂上都沉默了,众人想到这个策略上孙春明可能不会那么听赵光义的话,毕竟这是他儿子的折子,而且这商人的事儿,他又确实是在这个事儿上的最中心的。
但是这孙春明以如此干脆果决的方式直接打赵光义的脸,那就真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了。哪怕这个时候他适当的装一装糊涂,装一下傻,打个哈哈过去了让官家来决断,他对赵光义也算是有个交代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