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虞锦披着件衣裳靠在榻上,手里翻着本陈塘县志。
孙捕头临走前提了句“红鲤庄”,这名字起得有点意思,虞锦记住了,还当是背后有个雅致的说法。
结果翻了一晚上县志,翻着了。原来红鲤庄本名“红李庄”,村里盛产李子,入秋时节李子熟透,满村红艳艳的,故名红李。
这村里的李子挺有名气,大半销往京城,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后来,上头人嫌名字不好听,说什么“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于是村子就改了名,取谐音为红鲤庄。
好好的寓意沾了旧事就变俗了。虞锦百无聊赖地丢开县志,将将躺下,阖上眼又觉得屋里闷,翻了几个身,愈发闷得喘不上气,索性披衣坐起,去了院里透气。
不知怎的,她下意识地往园中走了几步,远远就瞧见了冯三恪。
还是池中间那座小亭,今日|他坐在灯笼光能照到的地方,虞锦刚行出院子,他就心有灵犀般地望了过来。
后院的孩子贪玩,都三三两两凑一屋说笑玩闹,博观拉了俩少年在他屋里打牌九。唯有此处安静些,冯三恪就又跑来吹冷风了。
“主子怎么来了?”
石凳上铺着的锦垫不知谁拿走了,虞锦转了一圈没找着,不想坐了。冯三恪领悟到了她这动作的意思,忙站起身,把身后的美人靠让出来。
“你坐我这儿,我捂热乎了。”
他自己换了个冷冰冰的石凳坐下,太冰了,坐下时没忍住哆嗦了下。
虞锦一怔,笑得直抽抽,顺着他心意坐下,这处果然被冯三恪捂热乎了。于是她展颜笑开,眼里一片璨然星芒。
可夜风寒凉,到底是冷得厉害,虞锦坐了一会儿,冷意就从脚尖攀爬上到小腿。
两人各望着一处,许久无言。
忽的他仰起头,喉头连滚了两下,风吹来淡淡酒香。
夜色太黑,虞锦细看之下,才看清他手里拿着一坛子酒。这是嬷嬷们自己酿的米酒,前两天刚做出来十几坛子,留着过年时喝的,他自己开了一小坛,此时只剩了个底儿。
“我尝尝。”虞锦冲他招招手。
冯三恪迟疑了下:“这壶口我沾过了,我再去厨房拿一坛子来。”
话刚落,虞锦就嫌他烦:“行了行了,我都这个年纪了,又不是十来岁怕羞怕臊的小姑娘,对着喝一口怎么了?忒事儿。”
冯三恪当真哭笑不得。有时他觉得自家主子真是怪,连庄户人家的姑娘都知道避嫌,她却能跟一群护卫处得像兄弟。一面是女子才有的心软和善解人意,一面是男儿一般的洒脱和不拘小节,在她身上糅在一起,怪得厉害。
想归想,不敢说,只得将坛子递过来。
刚酿的米酒,还没封坛发酵,尝不出酒味来,只有淡淡甜香。软烂的糯米都沉在底下,喝一口,一路冷到胃,冷得虞锦一个寒噤,把酒坛还给了血气旺盛的小伙子。
她没忍住叨叨了两句:“大晚上的,喝个米酒你也不温一下,跟喝冰水似的。”
冯三恪不答只笑,仰头将坛里剩的那个底儿喝尽了,随后板板正正坐在她面前,半天憋出一句:“主子年纪不大的……”
亭子四角的红灯笼悬在高处,风一吹飘飘悠悠,愈发衬得他眸子黑亮,专注盯着人看的时候,透着一股温吞的暖意。
虞锦又笑了:“跟我一块长大的几个姑娘,孩子都生了俩了。”
冯三恪就又不说话了。是呀,十九还没成亲的姑娘,陈塘确实不多,想来京城也一样。
锦爷这样的身家,这样的聪慧,少个知冷知热的郎君,着实是种缺憾。
他一想事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虞锦想到了别处去:“孙捕头都说查到真凶了,你怎么还是这副愁肠百结的模样?”
半天没等到他说话,垂着眼睑。虞锦还当他睡着了,拿脚尖踢踢他小腿,踢出来一句。
“有点怕。”
兴许是夜风太凉,又或许是方才那口米酒的过错,虞锦心口一软,声音愈发温和了些:“怕什么?”
冯三恪望着亭下这池清凌凌的水,低语道:“怕案子又生波折,怕年前批文下不来,怕孙捕头查出的凶手不是真正的凶手,就算是真的,升堂的时候,万一那凶手编出了新的说辞,万一写了供词的那几人又不给我作证了,万一县老爷嫌我一趟一趟地烦得不行……”
哪儿那么多万一啊?虞锦直想叹气,事儿还没发生呢,他就找了无数个万一,好像全天下的万一都会不长眼地凑他身上。
怕戳到他的玻璃心,虞锦把话咽回了肚子里。冯三恪却难得有了说话的兴致。
“昨晚我做了个梦,是头回升堂的情形,梦到半截醒了一回,合上眼又入了梦。梦里爹娘没了,尸身就盖着白布放在堂前,我却不能上前收殓;别人没了爹娘要哭要喊,我堂上嚎啕就是一顿棍棒。”
虞锦静默听着,心间有凉意一点点攀上来。
“我既不知人是谁杀的,也解释不清爹娘死的时候我在哪,甚至连出事那天挨的那通骂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却还得费劲儿撇清关系。我讲自己半月才回一次家,讲自己出事前一晚就回了县里,当天的细节我说得越是清楚,旁人越觉得我是编出来的。”
他说着说着,眼里素来的沉稳之色一点点塌陷。
心尖像是被一把小锤悠着劲儿抡了一下,一阵钝疼,又像敲在她神台上。这一瞬虞锦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她总是因为这人的沉稳老实、吃苦耐劳,而忘记他年纪比自己小的事实。
他才十七,比弥坚他们也大不了两岁,只是个子高些罢了。
富贵人家十七岁的孩子做什么呢?吃喝嫖赌,玩物丧志;穷苦人家这么大的孩子做什么呢,做工务农,补贴家用。
可这个年纪死了爹娘兄嫂,还背着一身冤罪的,怕是天底下也寻不着几个了,苦难逼着他在这半年里飞快成长。
虞锦神思越飘越远,兴许是这夜风太凉,吹得眼睛发酸,又被冯三恪一句话牵回思绪来。
“主子有没有被人冤枉过?就是谁也不信你,你自己也百口莫辩的时候?”
虞锦细细回味了一遍,眨几下眼的功夫,她就把自己生来所有印象深刻的大事全在脑子里走了一遍,道“没有”。
她这句“没有”说得坦然,放在此时,不掺杂一点感同身受的怜悯,清冷疏离,还有种富贵窝里才能养出来的自矜。
长至十九岁,没被人冤枉过一回,这真话听来有那么点伤人。
冯三恪静默了一会儿,低声道:“愿您这辈子也别有。”
次日,大雪初晴,日头稍稍暖了些。
冯三恪跟谨言最勤快,天没亮就起了,忙活了一早上,备下了许多零嘴点心,以为今日生意会比往日还好。
倒是他们想岔了。辰时正开了张,客人却比以往少了一半,零零散散进了门,远不如前几日门前排队三丈长的热闹。
半上午时听到街北头响了两阵鞭炮锣鼓声,以为是又有一家新铺子开张了,几人也没当回事。
兰鸢有点心焦,站在铺子口左右张望,也没看出名堂来,回来嘀咕:“街上的人也不见少呀,怎么都不进咱家门呢,难不成吃腻了咱家的零嘴了?”
冯三恪没说话,心思却有些不定了。他们这铺子开张还没几天,这就吃腻了,之后大半月还怎么做生意?
兰鸢耐不住性子,又出去张望,往先前放鞭炮的方向瞥了一眼,忽的炸了毛:“掌柜的你快来看!那上边写着的是不是‘崩豆’俩字!”
掌柜的不识字,识字的弥高探着脖子望了望,脸色也难看起来——只见北边的季家点心铺子往他家招牌旁钉了一块新牌子,上头挨挨挤挤写着“点心崩豆糖瓜灶糖肉脯”。
兰鸢彻底炸了:“这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明摆着是抢咱家生意吗!他家一个卖点心的,突然跟咱家卖的东西一模一样了!这是偷了咱锦爷想出来的点子啊!”
她雄赳赳气昂昂过去一瞧,好嘛,更气了,季家抄了点子不说,卖的东西还都比自家便宜——崩豆自家五文半斤,人家就卖四文;灶糖他家一袋二十,人家就卖十八,是专门比着价来卖的。
再一瞧,这条街上的皮糖张竟也挂了这么块牌子,门口围着的人比季家还多。
兰鸢气得够呛,可惜没有砸人家铺子的胆量,走上前呛了两句,又被季家伙计嬉皮笑脸刺回来了:“你家卖得,我家就卖不得?难不成这崩豆是从你腿|儿里生出来的,还得冠个虞家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