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兮却反倒更是蹙眉,“皇上御舟上的水手生事?怎会如此?”
皇帝南巡是国之盛事,皇帝一向对随驾的大臣、侍卫、水手们封赏丰厚。便在两天前,皇帝还刚下旨:“自京随来水手网户,著各赏一个月钱粮。江南水手头目等,各赏一两重银锞二锭。水手等,各赏一两重银锞一锭。其河兵一千名,各赏一个月钱粮。驾驶渡江桨船兵二十八名,著加倍各赏两个月钱粮。”
这般丰厚的恩赏,又是才过两天,这些水手们正应该心沐皇恩,谁不卖力的时候儿?怎么还会偏赶在回銮渡江的时候儿闹起来了?
这怎么听着,都有些不合常理。
“玉蝉你这回去问清楚些,别叫他们敷衍了你,回来细细说与我听。”婉兮吩咐。
语琴也不由得有些纳闷儿,低声道,“按理当御舟到了江浙这边来,御舟上的水手便都是两淮盐政负责招揽挑选的。因是伺候御舟的,必定都是两淮盐政私下里都给足了银子,必定不叫滋事的,这才能放到御舟上去。”
婉兮便也点头。终究因吉庆曾为两淮盐政,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儿,御舟上所有的水手便都是吉庆安排上来的,彼时因齐心协力、面貌极佳,婉兮倒也颇为有些印象。
语琴小心地吸一口气道,“如今管着两淮盐政的是高恒,便是慧贤皇贵妃的兄弟……”
婉兮便也是眯了眯眼,“这会子水手生事,皇上必定震怒。那这水手既然是两淮盐政负责招揽挑选的,那高恒便会担责。”
语琴点头。
婉兮指尖不由得扣住袖口,“更何况此时高家又不止高恒一个人在江南,还有慧贤皇贵妃的堂兄弟高晋,此时正为河道总督呢而这个高晋,说巧不巧,正好还是吉庆的儿女亲家。”
语琴心下微微一颤,“你是说,这水手生事,怕是有人在后头安排?”
婉兮想了想,却反而勾唇笑了,伸手握住语琴的手,“姐姐先别担心,或许是我想反了——那些水手得有多大的胆子,才敢在这会子在皇上眼皮底下生事?我想,便是有人安排,也不该这么糊涂才是。”
语琴怔怔望着婉兮,“瞧你这脑袋瓜儿转的,我倒一时都没听明白你在说什么。”
婉兮莞尔一笑,“姐姐先别急,咱们先看皇上怎么处置。若皇上当真要迁怒给高恒,那咱们到时候再想办法帮帮他们去。”
“可若皇上罚的不是高恒,而是旁人,”婉兮俏皮转眸,“那咱们就不必管了,只嗑瓜子儿搬板凳看热闹就是了!”
果然,当晚皇帝下船驻跸岸上行宫,便亲自过问了此事。
两个带头生事的水手被叫到皇帝面前问话,两个水手趴地下磕头回话。原来他们两个都是水手头目,都说皇上恩赏给他们是一两重的银锞子为二锭,可是事实上发到他们手里的只有一锭,另外一锭竟是被人克扣去了!
对于水手来说,一两重的银锞子不是小数目;更何况还是皇上恩赏的,意义又是不同,这才将命都豁出去了,拼着被治罪,也要闹出来。
这事儿叫婉兮心下也是提着,待得皇帝晚上过来,便小心瞟着皇帝的神色。
自不敢明白问,却总归放心不下。
婉兮便小心道,“今儿奴才瞧见皇上的御舟上有些动静……那么大的船,奴才心下倒是佩服那些水手们,真是了不起。”
“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上此次奉皇太后南来,这一路上舟行平稳,倒都多亏这些水手们。首当其冲就是他们的这把子力气,若没了他们,那这船还怎么走啊?”
皇帝瞟着婉兮,便哼了一声笑了,“嗯,爷听懂了。他们是水手,更是载舟的百姓;若爷连他们这事儿都处置不好,又如何指望那船下的水能稳稳当当载舟,而不是翻涌起来,覆了舟去?”
婉兮含笑依偎进皇帝怀里,“奴才总归放心,爷必定能处置最为妥当去。”
皇帝哼了一声儿,“尽管将你的小心眼儿给放回去吧,爷不会治罪那两个水手。”
“水手都是卖苦力气讨饭吃的,爷给了他们恩赏,他们自然该拿着,家里还有一家老小等着吃饭;爷要治罪也得治罪那些克扣了他们赏银的人去。”
“爷的御舟到了江浙地方,既然是由地方官负责招募、挑选,那便自是地方官的责任。爷只问地方官的错儿!”
婉兮心下便跟着一紧,“爷要问两淮盐政高恒的错儿?”
皇帝长眸倏扬,瞟着婉兮,却笑了,“……明儿你就知道了。”
次日,皇帝下旨:“安宁系地方大员,失察自雇水手生事于本省,自有应得处分。著依议罚俸六个月。”
至于对随扈护驾也有关联的銮仪卫“冠军使”常恒等人,原本也该为此事担责,可是皇帝却在旨意中道:“至常恒、穆昇额、陆燿,乃系自京随行扈从。船本不由自雇,水手何从约束?其情节迥非地方官可比,俱著免其罚俸。”
这一件水手生事的事,原本可大可小。结果为此担责的,不是负责雇船、招募水手的盐政高恒,也不是负责护驾的銮仪卫众人,反而是安宁。
且,只是安宁。
这便自皇帝南来,一应随驾的大臣、接驾的地方官员都有封赏,而安宁并无之外;安宁反倒因为此事而被罚俸六个月去。
这还不算上安宁偷偷预备了那些接驾的排场,却没敢在皇上面前使出来,终究那些白花出去的银子,还得自己掏腰包赔补上的。
翠鬟狠狠一震,高高仰头望住庆藻。
面上并没有半点欣喜之色,反倒更是唯余苍白。
“八福晋缘何要对奴才说这般的话?”
庆藻便也是一颤,忙用力想要拉起翠鬟来。只是拉不动,庆藻便也慌忙下了座来,就蹲在了翠鬟面前去。
“翠鬟你千万别误会,是我一时说得急了,倒叫你误会了不是?我知道便是八阿哥是皇子,可是我今儿对你说这样的话,也是委屈了你去。”
皇子便是成婚,若还留在宫里住着,尚未出宫分府,那便身边儿唯有皇上指给的福晋、侧福晋。而其余官女子出身的,便是生子,也只能如永琪位下的英媛一般,依旧是“皇子使女”,连“请侧”都是不成的。
若能得阿哥爷们的记挂,也唯有在将来出宫分府只有,才有可能为生子的官女子请侧的。可是这一向没有固定的年头,有的皇子可能早,如出继了的六阿哥永瑢,就可直接在宫外迎娶福晋;有的则要晚,便如永珹、永琪,大婚已经数年,孩子都生了好几个了,也依旧还在宫里住着。
又甚或……因官女子终究都是包衣出身,“请侧”一事规矩极严,故此便是自己老了、孩子大了,都还没有机会被封侧福晋。有的根本是要等到嫡福晋去世之后,才能将生子的官女子请封为侧福晋——便如和敬公主的三额驸的生母。
庆藻自己说来也是黯然神伤,“朝廷和宗人府自有规矩,我知道我今儿说这话是委屈了你……可是翠鬟,我在此就可与你发誓,若你肯答应,将来进了阿哥爷的门儿,关起门来我自与你情同姐妹。只要是我有的,必定分出来一份儿给你;我必定不叫你受半点委屈了去。”
庆藻握住翠鬟的手,“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庶出?我亲眼见着我生母在家中的种种……我在你面前,又如何好意思再端出什么嫡福晋的架子来?我的好翠鬟,我这么与你说,你可放心了不?”
可是翠鬟还是含了泪,终究毅然摇了头。
“不是奴才计较什么‘委屈’……实则奴才身为包衣佐领下人,能有这样的前程,已是祖宗的造化。再说还有福晋这样好的人……奴才绝不是不知好歹。”
“只是,奴才还是不能答应福晋……是奴才不识抬举,辜负了福晋的好意。”
庆藻一声哽咽,便也掉下了泪来。
“你又何苦这样说?我心里早就明白,此事无论你答应与否,我都绝不会怪你。”
庆藻含泪凝视翠鬟,“我知道你是一颗什么样的心。你便是内务府旗下的出身,可是你的骄傲却半点不比我少了去……你不想成为阿哥爷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我何尝不懂?”
翠鬟低头垂泪。
“奴才的骄傲,倒也罢了;总归此时有福晋您这样的人陪在八阿哥身边儿,奴才便再没有什么不甘心的。”
“况且奴才心下还有另外一重考量:奴才在宫里,终究不是孤身一人,奴才既伺候主子们一场,那奴才尚且未能回报主子们恩德万一,便也不能给主子们惹了罗乱去。”
翠鬟眼中的泪光影涟涟,可是在那涟涟里却泛起了一抹冰一样的坚定。
“……奴才终究是瑞主子位下女子,是永寿宫里的人,若奴才就这么成了八阿哥的人,那从前关于奴才与八阿哥之间的事,以及奴才加害八福晋的传言,便更加会传得逼真。到时候儿,又要有多少人去揣度瑞主子和贵妃主子,说是两位主子指使奴才云云。”
“故此奴才,绝不会答应八福晋。奴才谢八福晋抬爱,可是奴才只能拜辞了八福晋的好意去。”
翠鬟说着当真端端正正又要跪倒给庆藻行大礼。
“奴才相信,八福晋是有福气之人,只要耐心休养,身子必定能调养回来;或者奴才说句该死的话:便是八福晋的身子当真调养不回来,凭八福晋慧眼,也必定能为八阿哥选得更合适之人。”
翠鬟的话叫庆藻心下既是满足,又是悲伤。
这般又是惆怅,又是愧疚,又是在翠鬟面前自惭形秽。
她便也停不下珠泪来,“翠鬟……你这般,倒叫我羞愧得无地自容。瞧我方才还那般信心满满,以为只要我说了,只要我愿意,那你必定是毫不犹豫就肯答应的。我这会子回想刚刚,都觉得替自己臊得慌。”
庆藻拉住翠鬟的手,“……你又说傻话,说什么我还能给阿哥爷选更好的人去?我为何选你,那其实不是我自己来选你,是因为你早已是阿哥爷放在心里的人啊!若不是你,我便是能选来更多的人,阿哥爷又如何肯放进眼里去?”
翠鬟伏地行大礼拜辞,“若说阿哥爷的心,阿哥爷有福晋一人自够了;那么其余的人便都只为子嗣之事吧,倒不是非得奴才不可。”
“况且奴才本就自觉愧对福晋,如今又如何能在福晋受伤之后,再来给福晋雪上加霜去……求福晋成全奴才这么一点子最后的、小小的骄傲去。”
翠鬟如此坚决,庆藻怎么都挽留不住,只得含泪送了翠鬟去。
回来自己坐在妆奁前,看着妆镜里的自己,还是忍不住掉泪。
她也是个十六岁的女孩儿家,倘若自己的身子没事儿,她倒也有私心,自是不管阿哥爷位下将来有多少个侍妾去,总归是最不希望是翠鬟到阿哥爷身边儿来的——终究翠鬟比她更早走到阿哥爷身边儿,阿哥爷也是更早将翠鬟给放在心里去的。
可是她当真没想到翠鬟不但立时拒绝;且不是作态,而是不管她如何劝说,翠鬟都坚决不肯。
庆藻便更难过起来,为自己,为阿哥爷,也是为了翠鬟,为了三个人的命运。
越这么想着,便越是坚定认为,阿哥爷身边儿这个人,无论怎么看都唯有翠鬟才最合适。可是她自己没本事,竟是怎么都没办法帮阿哥爷留住翠鬟……她更有点儿厌弃自己了。
庆藻心下这么难受,当晚便病倒了。庆藻的生母张夫人便递牌子进宫来探望。
尹继善带着嫡福晋鄂夫人回了江苏去接驾,张夫人放不下女儿,便留在京里,顺便搭理尹家在京里的宅邸。这便也与鄂夫人暂且两边儿分开,倒也少了两人当面碰面的尴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