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倦花飞 天宇无际 6263 字 2024-04-22

西面,也有一个漂亮的白色大楼,颇有现代艺术感的造型,与图书馆大楼遥相呼应,偏左方也是竖着雕刻好的三个金灿灿的楷体大字“俱乐部”。

这两栋楼一看就知道是一起建起来的,而且时间不长,很气派的样子,让于卫和黎明感到十分壮观。

东面,是一栋四层高的老的苏联式建筑,五十来米长,红色的斜顶,黄色的墙面,看上去都是新粉刷过的,它的后面还有大小不一的两栋,也是这种颜色,这可能就是学院的办公区了?

因为看见有进进出出的人员,有穿军装的,有穿便衣的,年龄开起来都比自己要大些。

北面的大门,可以说是很现代,被银灰色的铝塑板装饰着,亮晶晶的电动折叠门,随着车辆的进出,自动推拉着。

站在大门两侧威武的哨兵,不时地行执枪礼。

大门门楣的正中央,正反两面悬挂着解放军的“八一”军徽,庄严而威武。

他们站在的花坛里,花团锦簇,鲜花盛开,好似欢迎着他们的到来。周围的一切让于卫觉得心旷神怡,特别的兴奋。

正好,来了一位战士手里拿了份花名册见了他们问到:“谁是二队的学员?”

“二队?是什么队?”于卫兴奋地问。

“就是参谋队!”战士回答。

“那我们就是参谋队的!”黎明抢着回答。

战士打开了花名册,看着他俩说:“你们叫什么名字?”

两人先后报上姓名后,战士在花名册上查找,两人凑到跟前,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原来,花名册上早已将班分好,于卫在一班,黎明在二班,每个班十名学员,共六个班,分成了两个区队。

一区队是野战参谋区队,二区队是固定台站参谋区队。

“我叫顾献,照顾的顾,奉献的献,是队里的通信员兼文书,我们以后就是一个队的了,我会给你们好好服务的!”顾献谦虚地说。

“这么说来我们以后就是战友了?互相学习、同共进步哦!”于卫高兴地说到。

员顾献带到了队里后,队长在办公室里,门是敞开着的,一名干部正忙着给新来的学员登记,于卫和黎明在门口齐声喊了:“报告!”

“来来来!进来!”干部抬起头微笑着说到,国字脸、鼻直口方、两眼炯炯放光,面庞清瘦,很精神的样子。

两人进了门,看见干部肩上的军衔是上校军衔,心里明白这可能不是队长就是队政委。

果然不出所料,没等他们开口,干部伸出手与他俩分别握手,接着说:“欢迎你们的到来!咱们这是二队,我是二队的队长蒋海,你俩叫什么,来自哪里?在花名册上登记一下!”

“我叫于卫,丁勾于,保卫的卫,来自边城军区野战通信大队!”于卫立正回答。

“我叫黎明,是早晨太阳没出现前的黎明,我也是来自边城军区野战通信大队!”黎明同样利索的回答。

蒋海队长看了花名册后,对着他俩说:“于卫你在一班,黎明你在二班,你们托运的行李,可能已在班里了,按照床铺上的名字,打理自己的行李,如果没有,就还没到,再等等可能就到了,你们先去忙吧!”

“是!”两人敬了军礼,准备离开。

蒋队长微笑着顺便说了句:“你们以后没必要见了我就敬礼,以后我们就朝夕相处了,有两年的时间呢!”

听了这句话,两人心里都感到了温暖,连忙也笑着说:“是,是,队长!那我们就先走了!”

到了各自所在的班里,他俩都找到了自己的行李,分别打理妥当。

他们所住的楼房,是一栋老式两层的苏联式建筑,二队共前后两栋楼,每栋楼三个单元。

前面一栋最西面的单元二楼是队部,队长在一个套间办公,另一个套那空着,一楼是队内的小俱乐部,里面放着彩电和一些凳子,俱乐部对面是通信员顾献的房间。

于卫所在的一班和黎明所在的二班,在中间的单元,一班在楼下,二班在楼上。

靠东面的单元,是三班和四班,三班楼下四班楼上。后面的一栋楼,两个单元是二队的,靠西面的单元楼上是一边是学习室,一边是宿舍,楼下一边是库房,一边是宿舍,是给两个区队的正副区队长安排的宿舍,两人一间。

五班、六班在一个单元,五班楼下,六班楼上。还有一个单元是别的队的宿舍。

随着学员们陆续到达,全国各个地方,五湖四海,各大军区、野战军的学员都有,大家不亦乐乎的凑在一起,高谈阔论,不亦乐乎。

午饭后,有一段休息时间,那各个班里的人来回窜,互相认识,其乐融融的场景不断闪现。

于卫在一楼的宿舍靠西面的套间,内间有三个铺,外间两个铺,自己的铺在内间西面靠窗户的位置。

对面是广州军区驻广州通信部队的干部,1984年兵,名叫高文,hn人,个头不高,烟不离手,喜欢斗嘴,总爱争执个一二三来。

于卫身后的铺位则是来自济南军区通信部队,1983年兵,是名副连中尉,名叫典启,hn焦作人,清瘦干练,满口hn话,略带幽默的口吻,冷不丁的冒出一两句来,总是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外间住着的两人,一位来自沈阳军区在长春的驻军通信部队,1983年兵,是名中尉;一位来自cd军区驻zq的通信部队,1984年兵,是名少尉。

沈阳军区的中尉,1983年兵,一米八几的个头,显得高大英俊,他名叫肖兵,队里安排他是一班的副班长;cd军区的少尉,中等个头,一口sc普通话,名叫薛宏。

对面套间住着五人,班长黄英杰,是名上尉,来自南京军区驻连云港通信部队,1977年兵,在班里他资历最老兵龄最长。

里间住着三人,一位和副班长肖兵来自同一个城市长春,只是他是长春军需学院的干部,1979年兵,军衔上尉,名叫何克,何克是班里最高的学员,也是队里最高的学员,身高188米,高达健硕,时常戴副眼镜,一看就像东北汉子里搞政工的那种人,他在第一次党小组会上被推荐为一班党小组的党小组长。

还有两名都是班里的矮个,大概163左右,来那个人都是武汉人,父母家都在wh市,不过一位家在汉口,一位家在武昌。

家在汉口的这位中尉学员,1982年兵他叫左诚,也来自沈阳军区驻长春的通信部队,两颊发青,一看就知是个络腮胡子的人,只是部队不让留胡须,所以刮得发了青,两眼炯炯有神,不过他的口音一点没有武汉方言的痕迹,倒是一口东北普通话。

另一名也是来自沈阳军区,驻哈尔滨的通信部队,个头和左诚一般高,是名少尉,1984年兵,名叫张凌,戴副眼镜,有些学究气质,人话不多但很实在,听他说话略带武汉口音。

住在班长黄英杰对面的一名中尉,1982年兵,他的一举一动引起了于卫特别的注意,据说他来自bj卫戍区部队的通信干部,手总是叉着腰说话,而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很有首长的派头。

爱臭美,他的床头柜上,有摆着一面镜子,除了检查卫生放起来外,总是没事干的时候就照两下,屡屡自己的头,一副欣赏自己的架势,他姓胡,叫胡纯,纯净的纯。

一班两名上尉正连学员,黄英杰和何克;四名副连中尉学员,肖兵、胡纯、左诚、典启;四名排级少尉,于卫、张凌、高文、薛宏。

于卫一下成为了班里年龄最小、兵龄最短的学员。后来了解了下,整个队内于卫是除了黎明和一位漂亮的女学员贺玲玲之外,年龄倒数第三小。

自己倒是有些沾沾自喜,感觉自己年轻有为,大有施展宏图的抱负。

今后要一起生活学习两年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大家朝夕相处,互相支持、共同进步,完成两年的学业,在一生当中写下重彩的一笔。

蒋队长吹响了哨声,将大家集合在了一起,这时候正是晚饭前,一班的学员都报道完毕,一区队也就差两人,二区队还有七八个没到。

报到截止时间是当晚十二点之前,学院对按时报到这事很重视,如有到期没报到者,没有特殊原因,也就是不可抗拒的原因,就会勒令退学。

学院认为,作为军人,令行禁止,连基本的报到时间都掌握不好,那也不是个好兵,更不是个好学员。

好在这批学员并没有让蒋队长为难,在晚上12点以前64名学员全部报到到位。

队长别提多高兴了,第二天早操后的队点名,队长说了三件事。

队长站在队列前朗声说到:“我说三件事:第一件就是欢迎和感谢大家,欢迎二队所有学员来江城武汉,到通信学院学习;感谢学员们能在报到规定时间内全部到齐,这给了我信心,感到你们这批学员素质高。

以前我带的前二队,也就是今年在你们之前毕业的队,在今年年初寒假后归队,居然有27名学员不按要求归队,学院做了严肃处理,勒令了8名学员退学,毕业后没有一个人留校,这给我们二队建设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对我本人做了处理,背了处分,我的压力很大。

但从今天看,你们能够按时按点到达,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使我有信心带好咱们二队,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使二队再创辉煌!”

蒋队长的话,被学员们热烈的掌声打断。于卫在想:队长说的超假的事,大概就是郭浪他们前批学员,搞的郭浪想留校也泡了汤了。

队长挥了挥手,示意大家肃静,接着说到:“这第二件事,就是明确一下,两个区队正副区队长的人选,从本区队中选出,我提议大家举手表决,没有异议就通过,上报学院!一区队区队长:马建,上尉副营职,1976年兵,来自cd军区yn昆明部队,是我们队中除了我以外,兵龄最老的兵了,大家投票!”

看到大家都举起了手,队长又说:“好!全体通过!副区队长:刘茂富,上尉正连,1977年兵,也是位老兵,来自bj军区,大家投票!”

又是全体通过,接下来二区队的正副区队长也顺利通过,二区队区队长来自空军雷达学院,就在wh市内,副区队长来自兰州军区gs省军区。

第二项任务完成,队长接着说:“第三件事,就是把近一周的安排,给大家明确一下:这周,我们主要是参观学习,参观学院的展览室,图书馆,教学楼,学习‘三个转变’,一是:从部队到学院的思想转变;二是:从部队从事基层工作到来学院学习的转变;三是:从部队干部到普通军校学员的转变。”

这让于卫想起了,在通信教导大队时的“三个转变”,这三个转变比起刚入军校时的“三个转变”来,又有了升华。

“在这短短的一周内,我们必须完成这‘三个转变’,然后在体检复查后,如果复查合格,则留队,否则离队!大家明白没有?”队长严肃地说。

“明白!”大家齐声回答,声音大的震耳欲弄。

在接下来参观学院展览室时,于卫被学院悠久的历史所吸引,专注每个细节,被深深打动着!经了解:

通信指挥学院是一所中级指挥院校,担负着培养营团职通信指挥干部和通信参谋的任务。学院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到1931年2月,时为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

随着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训练班先后变更为无线电学校、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通信学校、电讯工程专门学校、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

从红军通校到通信指挥学院,经过7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全军通信兵中级院校,形成了具有全军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是我军复合型通信指挥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教学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拥有现代化的教学配套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首批军事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开设了通信指挥、野战通信分队指挥等专业,培养层次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中专。

学院贯彻解放军的办学方针,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筛选的指导思想,为我军通信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指挥员和能信师资力量,受到部队的欢迎和赞誉。

看了学院陈列室的展览,于卫感到这才是正真的国防军事学府,比起当年中专的通信训练大队好了不知多少?

于卫暗下决心,好好珍惜这两年的时光,学到知识充实自己,为将来的国防通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