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野上望去,三条大路就像三只壮观的绿色长龙。行道树的作用还能指引方向。朝着道路一侧的树身上,都用颜料画了箭头,指向距离最近的村社。
当地居民如果去远离村社的地方干活,往往会随身备上火把,以防在黑夜中没赶回来。就算点燃火把也看不清楚远方,难辨方向,但只要能回到大路上,沿着行道树上的箭头走就行。
那三条大路上仍陆续有人赶来,扶老携幼,背着框、抱着孩子。他们在天亮后吃完早饭出发,因为路比较远,所以现在才赶到。大家都带着兴奋的笑容,喜气洋洋就像过节一般,今天也确实是过节。
东营一、二、三社距离主社大约都有七、八公里,这路可不短啊,绝大部分人就是直接走过来的。队伍中也有麋鹿拉的车,但车基本都是装东西的,有的小孩坐在上面。
麋鹿是当地人驯养的家畜,但它毕竟不是牛马,胆子很小易受惊吓,远距离奔跑的速度和耐力远远赶不上马,负重能力也远远不如牛,拉着车差不多就相当于人的步行了。为了防止其受惊伤人,这里拉车推磨的麋鹿都是经过阉割的,而且公鹿都锯掉了角。
生活在外面都市中的人,平时很少会走八公里的路,但当地三个村社的人今天全过来了,很多人不到两个小时就赶到了,他们还着背筐呢!可见此地人的体力和耐力都很好,很多上了岁数的老人,步履比丁齐认识的很多年轻人都要轻健。
这些人不仅早上要走过来,还要在天黑前走回去,一来一回至少是十五公里啊,但看表情都很轻松愉悦。
当地最大的日用消耗品是鞋,有布鞋和麻鞋,最好的是用鹿皮和鹿筋制作的软靴。好鞋一般都在过节需要长途赶路的时候穿。
众人见到四位天兄坐着轿子,又纷纷在道路两旁下跪行礼,丁齐命众人起身继续赶集去,但总这样也不是事啊,他又命人将轿子放下,带着三名弟子离开大路步行进入了原野,只要元帅、军师和司马三人陪同。
他一边走一边看,还询问了各种问题。这里的田地分公田与留田两种,所谓公田就是村社公有,主要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而留田则相当于外面农村里的保留地,是各家自有的,想种植什么根据需要和擅长。
所以大家栽培的东西五花八门,基本上都与公田中的劳作时间错开。当地没有税收,但有类似于古代的徭役制度,每年必须有规定的时间为公田劳作。所谓的公田劳作不仅是种植耕田,也包括经营山林和湖泊,还包括为整个村寨加工各种器物。
东大营所在这片原野湖泊与平原、丘陵交错。平原基本都在离村寨较近的地方,田间地头种着不少树。假如地头桑树较多,可能这户人家就是养蚕纺绸的,假如地里种的黄豆较多,那么这户人家可能就是做豆腐的。
他们越走越远,丁齐在心中想一个问题,这里究竟是怎样一种社会制度?
原始部落制?有点像,但又不完全是。当地的生产水平很发达,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几乎达到了物质极大丰富。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有些地方也有点像,但也有很大的区别。
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同样似是而非。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这里显然有大型协作化的生产活动,而且社会组织度非常高,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很完善。当然了,能做到这些也与村寨规模很小有关,倒有点像教科书般的经典社会主义了。
但这种概括也不尽准确,总之不能给它下一个已知的定义,在漫长的万年历史中,经过了太多的灾难,几度从灭绝的边缘重新走出来,才有了今天这个世界。人们过得太平安宁,比之一百五十多年前外界发生的事,这里倒更像真正意义上的太平天国。
丁齐不禁又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他们这些外人来到这里,被当地人视为天兄,究竟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或者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这四顶轿子所过之处,众人都得纷纷让开行礼,显得很是拥挤不便,丁齐便示意前面领路的元帅肖博知离开了集市,边走边问道:“这旁边的两座楼,是做什么用的?”
空地的东西两旁,各有两栋二层的小楼,有点像外面的联排别墅,但是不带院子,和村社中其他的建筑不太一样。旁边的军师陈容答道:“那里是学舍,一间属于小学,另一间属于大学,孩子们的食宿之地。”
此地的孩童不论男女,年满十二岁就要到主社来上小学,满十三岁上大学,教室就是神祠的前厅和后厅。主社人家的孩子自然可以回家住,但其他三个村社的孩子却不可能每天来回,所以分别修了两间学舍。
“进学”期间的孩子,“公家”是管饭的,粮食就由大营公库出,但平时想改善生活吃点更好的,那就要各家大人自己给孩子送了,通常都是每月小市或大市的时候。因为几位天兄的到来又恰逢小市,所以学舍中的孩子都放假了,暂时停课以免打扰到几位天兄的休息。
丁齐吩咐道:“不必继续停课,不要因为我等到来而搅扰各营日常,明日就继续吧,我也想看看这里的小学和大学都教授孩子什么。”
几人离开集市来到村社小巷中,所谓的小巷就是各家院落之间自然形成的道路,这里不缺地方,村社的面积比较大,只有五十多户人家,所以每户人家的院落都很宽敞。
丁齐有一种感觉,假如和外面过去的老村庄相比,仅仅看房子,这里的人家几乎都能称得上大户人家了。
全是青砖瓦房,修得很宽大舒适,每栋建筑都很精致。门槛用条石砌成,而门楣和窗楣以及屋檐下,几乎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砖,花砖的内容有飞禽走兽、草木花卉,还有此地历史传说中的各种人物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水平,人们也追求精神享受,看这些装饰就知道了。丁齐特意下了轿子走进了了几户人家的屋子,参观建筑内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丁齐一边看还一边问,几位首领在一旁回答。
如今此地建房用的大料早就不在山中采伐了,而是取自大路两旁种的行道树,每到一定年限便采伐大料储存再种上新的。储存方式就是用石条压住沉在湖泊里,假如谁家修房子需要梁柱等大料,就可以取出来,如今几百年上千年的水沉木都有。
水沉是一种储存木料非常好的方式,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没几年。完全沉在水中可以隔绝空气,还能使木料的组织结构缓慢的结晶碳化。将水沉木捞起来在干燥的地方放上几年,还可以防止变形。
当地的建筑极讲究经久耐用,一旦修好了至少要用上百年,所以才会修得那么精致用工。那些精美的花砖其实并不算太费工,因为砖模大多是现成的,历代人加工好了留下来的。真正费手艺的是木工,走进房子一看,也算是雕梁画栋,哪怕只是普通人家。
说是上百年也不确切,其实这里大部分房屋都已经使用了几百年,总是有人居住,人气不散,而且历年都不断在修缮。假如谁家新造或大修房屋,所需要的砖瓦和大料提前好几年就开始准备了。
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白天就散放在院子里,到了晚间则关进鸡笼。鸡是他们平时最主要的肉食来源,鸡蛋还可以拿到集市上换东西。而且在院子里养鸡有个好处,就是各种虫子几乎都会被啄吃了,包括蜈蚣蟑螂之类,鸡的粪便还可以做肥料。
房前屋后包括院子里都种了树,有枣树、山楂树、樱桃树、香椿树、桑树、桐油树、胶树……这些都算是当地的经济作物了,可以遮荫小孩子也有零食,墙角边的空地上还种了成排的向日葵或火麻。
火麻籽可以榨油,更重要的是麻纤维可以织布,这里的布料有三种,麻布、葛布和丝绸,其中麻布的产量最大。此地有野蚕,古人捕捉之后人工饲养,并且在田间植桑。丝绸的产量很低,但是此地的人口也少啊,而且对东西非常珍惜。
他们平时下地干活穿的衣服,不追求华美,就讲究结实耐用,基本是麻衣,磨破了可以打补丁,穿坏了也不心疼,破布头还可以浸油扎火把或当其他的燃料。但是当地人在节日里穿的衣服就很漂亮了,谁家没有精心保存几套丝绸啊。
冬季里的御寒衣物主要是裘皮,麋鹿皮是最珍贵的,还可以用来做被褥,更多的是竹鼠皮。竹鼠皮的衣物,此地的大人小孩几乎都有几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