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军都抽调入司隶,保卫洛阳了,哪来的军?
李轩由此判断,这一趋势,起码三年之内,不可逆。
那么,大概率,幽州动乱在即。
连锁反应下,失去铜钱输入与生活必需品来源的幽州,流民涌入又必将呈逐月扩大之势,一旦粮食掉到了自给率以下,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凭什么不乱?
仅黄巾起事的不足三月间,北上幽州逃难的流民就高达十余万,尤为恐怖的是其中六至八万流民,是春末最后一月涌入的。
以如此恐怖的难民流入速度,今年一年,涌入幽州的流民,或达百万众。这都快幽州在册人口的一半了,那粮食还能够么?
没粮没钱,对内附的胡部赏赐就要断,胡部即便怨而不反,也不会出兵帮忙平叛了。
那等到州内嗷嗷待哺的流民,打算做点什么的时候,缺粮缺钱的边军与郡县兵,估计也饿的动不了,不趁火打劫就不错了。
趋势一出来,李轩立即向刘备等人告警。
时值负责打探刘虞阀阅生平的情报回传,李轩再次修正了阳光三叠浪的初始计划,并征求众人意见。
第一次修正,是由于简雍入彀,连带苏双,张世平皆入圈,随小团伙本钱扩大,相应作出的募兵规模与期限调整。
此次修正,是因为从刘虞家乡东海郯,传回的实地情报。
刘虞此人,以仁德著称,初任东海郡郯县户曹吏,再升郡官,后举孝廉,入洛阳任天子郎官,外放兖州东郡博平县令。
风评天性节俭,终日破衣草鞋,帽子破了都不换,饭食从无两个肉菜。据说得人心,深受百姓爱戴。
可惜,李轩最怕的就是成为只会被一笔带过,寥表慈悲的百姓。
他有笔自会表,会自己收风自己评,对风评没兴趣。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等评语,他是听不懂的。
他只是奇怪一个都做到郡官的大人了,怎么还举孝子贤孙的孝廉入中枢?这事换成范鲤他爹,会干么?
他就是要让人去实地亲眼看看,看看刘虞的家,看看刘虞的身边人,看看刘虞的朋友。
他要以他能看懂的东西,可以衡量的依据,作为可执行计划的变量填充。
他信的是数学,几何与逻辑运算。
不信曰出来的真理!
他自己就可以创造出无数可以对,也可以不对的真理。
“爱兵如子”与“慈不掌兵”一类毫无逻辑的真理,对他来讲屁也不是。
爱民如子?给他个官,他也爱。
自家的羊群,自家的财产,不爱才是想不开。
他不想刘虞爱他如子。
他爱刘虞如子!
老儿子穷成这德行,家里岂非揭不开锅?
若是这样,他这个慈父,就送温暖去。
他是一个爱官如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