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陛下且慢

帝国吃相 牧尘客 3103 字 10个月前

“还有奖励之事,商贾本来是低贱之人,强制炼制打造即可,何须奖励!”

“言之有理!”

“奖励倒是并无不可,但到底要用多少钱粮购买才能让商贾积极踊跃的大量制造……”

朝堂之上许多人都开始讨论陈旭的这个匪夷所思的方法来,而且都是当朝重臣,见识自然不低,因此讨论的都是其中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陛下,臣赞同清河侯的方法!”左相李斯站起来说。

“臣附议”右相冯去疾也站起来。

“臣等附议!”一大票李斯和冯去疾的粉丝都站起来顶贴。

秦始皇也点点头:“朕也认为清河侯此策的确是最好的方法,只不过如同诸位爱卿所言,其中还有许多细节要仔细商讨,此事既然是清河侯提议,还请说说该如何具体推行和实施!”

“好!”陈旭行礼之后沉思片刻,“陛下,臣是如此打算的,先将炼铁炉、铸造炉、兵器、马鞍、马蹄铁等规格全都用图纸设计印制成册,然后安排人送往附近的内史、河东、上党、三川、南阳、汉中诸郡,让当地郡守召集所属郡县之中实力雄厚之商贾进行通传。因为眼下大秦几乎所有的铜铁商贾都在南阳郡,因此炼制钢铁以南阳商贾为主,可以鼓励他们去煤铁产地选择人烟稀少的荒地筹建炼铁工坊,让当地官吏密切配合勿得阻挠,每炼制一炉合格的钢铁浇筑成合格的钢坯,朝廷按照每斤五钱的价格收购,当然检测合格的他们也可以直接出售给其他打造武器和马具的商贾,至于价格可以由商贾自由协商,制作好的武器按照制式不同和打造的难易程度,分别制定不同的收购价格,这个价格要让商贾有利可图,比如一把马刀,用铁八斤,购买钢铁要四十钱,但打造出来一个工匠需要一天,而打磨安装刀柄刀鞘等过程需要两天,这其中设计到许多环节和过程,但我们都可以不用去管,朝廷最后用五百钱收购这把马刀,期中的利益分配和材料购置均由不同的商贾去协商完成,我们只收购合格的成品,不合格的不要,马鞍、马镫和马蹄铁等马具也一样,按照难易程度制定收购价格,我们只看结果不问过程……”陈旭将想到的一些细节慢慢说了出来,花了约莫十多分钟,整个朝议大殿上寂静无比,所有人都听的脸色动容。

“清河侯,如若所有商贾都觉得其中一样有厚利可图,全部都去做同样的事情,岂不是最后无法完成任务?”一个大夫站起来问。

“不会!俗话说术业有专攻,精通冶炼的商人熟悉采矿和冶炼,绝对不会去制作马鞍,因为他根本就不懂皮料的采购、处理、制作等过程,他何必放弃自己的长处而追本逐末偏偏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比如大人您学的儒家理论,难道会想去和墨家的游侠比斗武术?”陈旭摇头笑着说。

呃,这个大夫愣了一下摇摇头,微微有些脸红的说:“清河侯说的是,扬长避短才是明智之举。”

陈旭只能苦笑,他知道秦始皇心急,但没想到会这么心急

这个命令一旦发布,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

除开刑徒这种人外,动用的徭役也会成为农民的一个极大负担,因为开春之后马上就是春播,参与开矿炼铁的民夫定然会贻误农时,必然会造成明年家庭食不果腹,最后破产沦为流民,然后就被抓捕成为刑徒甚至直接发卖为奴。

要知道如今大秦虽然有两千多万人口,但十年的内战下来,六国加上秦国死亡的兵卒就有接近三百万,全部都是成年男子,也就是如今许多家庭都是孤儿寡母,根本就没有成年男子当顶梁柱,生产生活极其凄惨,陈旭穿越过来的时候陈姜氏家里的情况就是大秦农民最真实的写照。

而如今这种以未成年人和妇女为主要生产主力的农户,却要承担极其繁重的税粮和劳役,修驰道先后动用近百万民夫,修陵寝还有七十万刑徒,修长城有百万降卒,加上国内常备的百万军卒基本都不事生产,而这些人恰好都是强壮的男性,是生产耕种的主力。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秦,依靠大部分的妇女和儿童在养活整个大秦两千多万人口,真正参与耕种的成年男子约莫只有三分之一不到,这是一个极其扭曲和变态的社会结构,完全不正常,但就是在这种极其不平衡的农业人口结构下,秦始皇还是怼下了岭南和河套地区,其中消耗极其巨大,民力几乎被用到了极致,过渡消耗的民力导致秦朝统治的根基动摇。

不管说是帝王心态也好,还是穷兵黩武也好,秦朝的这种模式注定是无法坚持多久的,这也是陈旭一直迟迟不愿意拿出地球仪献给始皇帝的原因。

眼下大秦必须要修生养息积蓄民力才行。

如果没有国内的安稳环境,就算打到欧洲又如何,后方不稳历来就是兵家大忌,当初李信伐楚失败,除开年轻气盛轻敌之外,后方昌平君反叛截断粮草供给也是一个极大的原因。

后世蒋公在抗日之时就曾经说过:攘外必先安内。内不宁,何言御外敌乎!

由此可见,国家安定才是稳定扩张的最大基础。

而且眼下全国驰道还在继续修建之中,服役的民夫还有数十万,如果要大力推广钢铁,装备一支数万的骑兵队伍出来,又要征召无数的民夫参与开挖和运送矿石,一年下来又是至少数万甚至十数万家庭陷入赤贫之中,这个境况是陈旭不愿看到的。

“陛下且慢!”陈旭脑海中如电一般连续闪过无数念头,在江珩准备签发圣旨的时候,陈旭赶紧出声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