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下乡

杨超挑眉,扬臂勾住赵襄肩脖道:“你既是君子,又作甚故意戏耍她呢,我看你这耳根都红得跟树上的杨梅似的,莫不是……”

赵襄一把推开他,扯着领口扇风道:“起开起开,天都变热了别靠过来。”却不知他的耳根子红得更紧,就跟滴血了似的。

“哪儿热了,不正好嘛。来,子助贤弟,咱俩说说话……”

“起开起开!”杨超仍死皮赖脸般贴来,赵襄推搡着他胸膛,两个少年在车上扭作一团打闹着,欢声笑语一路。

此番杨家一行是来走亲戚,探望杨夫人的娘家人,但如镜更想让赵襄真切体会乡间生活。临近麦熟,更可趁此机会教授他田法、粮制等律法之事。大齐高祖开国,以农立本,天子皇后亦需在一年春日之际,天子领众臣籍耕,皇后率命妇亲蚕,以供祭祀,做万民表率,这在诸侯国内亦不例外。只是先帝当朝时连年征战,为求军粮供足,一反先代与民休息的养生治国之道,向农民们苛捐粮税,以致后期多有农民不堪重负,落草为寇,危害一方。

新帝登基,丞相周平虽有所放宽京畿、郡县粮税,但层层官吏剥削,落在百姓身上的担子仍旧沉重。加之朝廷提高诸侯国的岁赋进贡之量,以王国养郡县,削弱王国之力,诸侯为此多有怨言。

若他的田制、盐铁之法得以实施下行,许可富国利民。如镜轻扬马鞭,目光凝着前头的赵襄,不知他能否实现自己毕生之愿。

少年无忧思,不知任重远,且行且歌哉,纵游天阔处。

杨家一行终于到达夫人娘家李氏,杨夫人父母犹在,家中由长兄李正主持,次兄幼弟分住近邻。

李正早早便在家门候着,一见他们的车马便招呼着老苍头去帮忙接应着。意巧率先钻出跳下轺车,奔到舅父跟前问安,脸上洋溢着明朗的笑容。

“大舅父好。”意巧道。李家三位舅父,数大舅父李正最为慈爱宽厚,与母亲的关系也最为亲近,对他们一众甥侄一向宠爱。

“小阿意,都长这般高了。来,与舅父比比。”李正将意巧拉至身前比划几下,意巧时年十二,如嫩苗抽高一般,身形秀美颀长。旧时一张团团的圆脸,腮上鼓鼓的肉亦逐渐有了少女的弧形,那双眼睛依旧澄澈纯真,不谙世事,是以她看着比同龄女孩更为稚气一些。

杨超与赵襄扶着杨氏夫妇下车,杨超看着妹妹活泼的模样笑道:“爹你瞧她,咱们邻家的阿君不过比她大了两岁,行事可比她成熟老练许多。”

“能保持闺中纯真心性,这才是福气。你妹妹这般无忧无虑,正合我心意。”如镜道。

“难不成你还让她一辈子纯真?”杨夫人笑着望如镜,道:“她日后终归是要嫁人的,我们又怎么去护她。还是快些心性成长起来好。”

“所以咱们的女婿要好生挑选一番。”如镜含笑望着前方的小女,眼中沉浸着无比的爱惜。

“都快些进屋吧,别愣着了,父母都等久了。”李正向众人道。

李家屋子院落不大,好在房舍颇足,在朱容县一带亦属中等人家。一行人先往正屋去拜见李家老夫妇,两位老人家鸡皮鹤发,面上精神倒好,见了女儿回来都喜气洋洋。

“拜见岳父、岳母。”如镜与夫人恭恭敬敬地给老夫妇磕了响头,再由杨家兄妹叩拜,赵襄亦遵风俗旧礼,执晚辈礼。子女孙儿皆围着老人家团座,气氛好生热闹。

“这是超儿吧,这样久没见,我都认不出了。”李老夫人抚着一旁赵襄的手,往他额上慈爱地摸了摸。她早年得了眼疾,不能清晰视目,常闹笑话。赵襄一时愣了,那只满布皱褶的手温暖厚实,衣袖间还透出草药的清香,令人安心得很。

“外祖母,我在这呢。”杨超笑道,他引外祖的手去摸自己脸颊,“方才那是卢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