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访贤

晋国,都城闻喜。

朝会后,相国栗翊步履匆匆离殿,小黄门(1)迈着小短腿,亦急急追上道:“相国、相国留步。”

栗翊不得不止步回头,道:“什么事?”

小黄门气喘吁吁,拱手恭敬说道:“大王请您过九华台一聚。”

他心中郁闷,遣随侍童子送口信,无奈随黄门前往九华台。好不容易访寻到名士如镜先生,与他对弈手谈,棋局仍旧僵持,希望今日能再去与他搏杀一番。而朝会议事已拖延一番时日,如今又被晋王留住,着实抑郁。

九华台,晋王赵郁正品赏着丛丛金菊,见栗翊至,便招他近身一同品赏。

“相国认为菊花怎样?”赵郁已换了宫中常服常冠,合着秋时月令,一袭白衣,上缀绣茱萸祥云纹,风姿无双。他伸手拈枝,指腹轻抚重瓣,如爱抚幼儿脸庞。

栗翊道:“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秋时丰盛但含霜露肃杀气息,菊花开于秋风肃杀之际,不媚东风,颇有傲骨。实乃高士之花。”

赵郁笑道:“可太傅说这是不识时务之花,空有孤气。”

栗翊有些愣了,旋即回神道:“不知太傅……”

赵郁不语,身边的侍中缓缓道:“前日太子在九华台赏菊,后写菊赋与太傅点评,太傅却道:开不择时,凭孤傲存世,受西风摧残,老死枝头,不陨沃其土,不识时务不值道也。”

“这……”栗翊皱眉,这晋国上下都知晋王独爱菊花凌霜独立的姿态,宫室装潢,衣裳纹饰皆多用菊纹装饰。亦曾笑言自己晚年退宫,在山野种菊过隐士生活。太傅对太子如此传道授业,可不是公然贬损晋王,说晋王孤高自许,不识时务。

“他说菊不识时务,他又何曾识时务了。”赵郁始终挂着笑脸,全然看不出不满,又道:“寡人记得,太傅似乎在去年刚过花甲,对吧。”

“正是,太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太傅亦多次对臣说自己年事已高,传授乏力。”栗翊揣测心意,知道赵郁必不能留他,顺势出个理由,让他合情合理地离开。

“寡人念他这些年教导太子辛苦,恩准他乞骸骨(2),赏他金银财宝,回乡颐养天年。相国觉得如何?”

“大王如此开恩,太傅必当感激不尽。”

“如此一来,太傅之缺又有何人可用?”

栗翊道:“臣月前曾访寻名士如镜先生,跑遍了深山野林,皆寻不到踪迹,谁知竟在平阳县城寻到了他,正是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今臣本与先生有约,只是大王作留,臣不便推辞。若能请如镜先生入仕,作太子太傅,对我国必有增益。”

赵郁一听“如镜先生”,眼色俱亮,问道:“可是当年提出田制、盐铁新法,但被佞臣诬陷坐罪罢官的那位杨如镜?后来先帝曾多次重寻他,为他洗刷冤屈呢。”

“正是这位。”

“若他愿入仕我晋国,有什么条件,寡人都可应允。”

“臣愿为大王前去请仕。”

“甚好。”赵郁示意他退下,继续悠然品花。

十昌里中人们熙熙攘攘,因其中杨家门前停了辆华贵牛车,他们皆是平头百姓,这十昌里不是城乡中心,是故少见如此华丽的车子。且这辆豪车,已是第三日临门了。

屋内,栗翊与如镜先生正杀棋杀得正酣。

如镜先生,名唤杨明,字如镜,世人皆尊称他一声先生。今年逾不惑,因多年劳作,看着倒像是知天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