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枪!”
“瞄准!”军官们扯着嗓子叫道。
三千杆火枪被士兵们稳稳地抓在手里放平,等着鞑子兵来,当每一颗子弹射出来的时候,必会使鞑子的家里出现孤儿、眼泪和哭泣!
他们的目光坚定,斗志昂扬,如同猛兽欲袭猎物!
多尔衮调转马头,转身就走!
他怂了!
不可一世的北虏正白旗旗主,率领本部五千精骑,遇见人数比他们还少的三千东南府步兵,结果,大队骑兵划了一个圆圈,就在东南军阵前疾驰而过,落荒而逃!
站在后面高处的祖大寿与何可纲看到了让他们难以置信的一幕,北虏精锐骑兵,在押后的东南军火枪兵后面保持着距离,不敢交战,以一种“礼送出境”的方式,仿似崇祯十二年,南下的鞑子兵北归时,大明诸总兵就以这样的方式跟随着。
而东南军比北虏骑兵还要少!
……
军鼓骤起,金旗招展,尘埃高涨,北虏兵激动高呼,竟是酋首黄台吉大驾光临,率大酋济尔哈朗、阿巴泰等赶到海面,会合了多尔衮,正赶上海滩上最后一支东南军火枪兵登船。
他的驻地位于锦州和松山之间,距离并不远,当锦州军一出来突围时,他很快就接到了信息。
起初他并不担心锦州之事,因为放着一个阿济格在那里,乃是北虏的巴图鲁(英雄),他一人横刀立马,足斩明军万人!
但海边发现东南府舰队的消息接踵而来,恐怕是来解锦州之围,他坐不住了,立即召集军马,亲自赶往锦州。
他高度重视锦州,绝不能放过那里的明军。
对于这支明军,要不就是坚决歼灭,要不就是千金市马,招降他们,他更热衷于后者。
北虏大酋多数不懂文墨,但喜欢《三国演义》,常说靠读《三国演义》,黄台吉想仿效诸葛亮七擒孟获,对屡与北虏交战的锦州军擒而不杀,还予以高官厚爵,就是想立个标杆,让明人看到“看哪,一天到晚与我大清作对的锦州军都放过了,还有什么明人会不放过的?”
就此收买人心,可惜他赶到的时候,看到的是锦州军扬帆离开。
望着海面上遮蔽海水的东南舰队,黄台吉久久不语!
阿巴泰与多尔衮不和,在旁边嗖嗖地放冷箭道:“睿亲王,去过一次大明,回来就不敢上阵了,是不是舍不得你的那些金银珠宝和女奴啊!”
多尔衮倒是心平气和地道:“此军足比浑河之战的白杆兵和浙军,须等全军而上,方可战而胜之!”
锦州军迅猛冲锋,鞑子兵败如山倒,混乱中把晕迷的达古扬装上马带着跑的他的那些亲兵定睛一看,啊,将军呢?
这达古扬不见了!
仔细一看,天哪,达古扬居然落入了明军的手里,这可是八旗中的镶红旗副都统!
他衣着显赫,给明军瞄上,捉到他五花八大绑的,欢天喜地地送给自己的将军去领赏!
祖大寿与何可纲不由得大喜,但高兴只得三分钟。
明军虽然大胜,但是赵率教老将军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脸色苍白如纸,身上的血已流光!
之前中箭,为了不影响士气,他没有吱声,导致无救。
弥留之际,犹在低哼道:“杀贼!”
赵率教殉国!
……
锦州军撤往海边,鞑子的游骑兵象苍蝇般讨厌,问题是这种苍蝇是要命的。
何可纲派了弓箭手、火枪兵与游骑兵们对射,不打人,专射马,其余人等顶着弓箭走。
“走走走!不要管他们!”军官们高吼道。
一路上都有锦州军倒下,好在头顶飞来的弓箭渐稀,毕竟锦州军有与鞑子对射的勇气,亦有准头,而打马,让鞑子们受不了,不得不消停下来。
只是跟随在锦州军后面的尘埃越来越高,越来越近,让锦州军们人人胆战心惊,他们凭经验知道有大队骑兵追来!
他锦州军见到海面的东南军舰时,后面的追兵也近了。
远远地见到对方旗号,锦州军惊恐了。
北虏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该位大鞑子是老野猪皮的第十二子,北虏六王中的第三位,在崇祯十一年,他为主力入侵明朝,自墙子岭、董家口入关,大掠山西,一手造成了济南惨案,杀明朝宣大总督卢象升,共攻陷城池三十余座,招降六座,俘获人畜几十万,这一战杀得北方明人人人害怕,听闻他的名字,能让小儿止啼!
这等穷凶极恶之辈,能征善战,是北虏中极厉害的大酋,要是被他追上,我们休矣!
刚才还整齐的锦州军散乱了!
大家遇到大鳄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