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状元郎

[亡国之君]:“……”

谁能告诉它,摊上这么个宿主,它不装高冷,还能怎么办!

五日后,西北传来战报,北疆防军已全线抵达洛河城。慕容环指挥军民修筑军事壁垒,带兵死守,双方僵持不下。

七日后,花瑜密信传回,称晋国已派三十万大军压往晋周边境。

当然,三十万乃是虚数,具体人数,花瑜表示他也不得而知。但此举重在放出风声,说是五十万、百万又有何不可?只不过,三十万这个数字,来得更可信些。

半月后,陈都统率十万援军抵达洛河城,双方爆发正面对抗,燕君大败周军。

又过几日,西北传来战报,称周军因不明原因全线撤退。护国大将军正带兵追击,收复失地。

转日,花瑜回到燕国皇宫复命。皇帝屏退左右,与侍郎密谈良久。

又过几日,皇帝收到九王爷战报,说失地已全部收复。又称,目前周军节节败退,撤退队形散乱,燕军已乘胜追击至齐国境内,齐国未做阻拦。慕容环准备长驱直入,攻占周国都城跋、灭掉周国,以增强燕国势力,跟不断壮大的晋国抗衡。

不日,慕容环接到皇帝的百里加急谕旨——速速撤兵回燕。

而在此之前,慕容环收到柳如风密信,信中称,慕容环带三千精骑出征当日,皇帝就派两百禁卫精兵护送花瑜出使晋国。从时间上看,周国突然撤兵,很可能是因为皇帝和晋国达成了什么协议。据可靠消息,晋国目前于晋周边境陈兵三十万。

由此,慕容环判断,有晋国牵制周国兵力,而周国都城跋近燕远晋,正是攻下周国的大好时机。他万没想到,皇帝要他撤兵!

古代行军打仗毕竟不像现代有汽车飞机,说去就去,说回就回。何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慕容环接了谕旨,却仍旧指挥大军追击,另一边密信柳如风,让其劝说皇帝把握战机。

小皇帝似是料到慕容环会抗旨不尊,一封长信随后追到。其上有根有据、条理分明地列举了攻占周国于燕国无利的理由,要点如下:

第一,周国民风彪悍,轻易不会投降。他们现在急于撤退,才给人一种易于攻破的错觉。一旦燕军离开齐国地盘进入周国,必然会遭遇猛力阻击。燕军乃是为救急而急赴战场,根本没有足够的后方补给。进入周国客场作战,很容易深陷泥潭,甚至被周军打散、全歼。

第二,周国地广人稀,多游牧民族,显然很难按照燕国的社会结构进行统治。就算能成功攻打下周国,只怕日后统治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不时就会后院起火。

第三,周国虽然兵力强于燕国,但在经济上远不如燕国富足。若是吞并周国,势必会有大量周国贫苦百姓涌入燕国,这对燕国的经济、治安稳定,都无疑是强有力的冲击。

第四,燕国打周国,无异于向晋国下战书。而周国与晋国大面积接壤,且无天险阻隔。若是燕国打下周国,便会立刻面对被晋国攻打的困境。试问燕国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连战两大强国?只怕最好的结果是辛辛苦苦打下来周国,最后却拱手送给了晋国。最坏的结果,便是连燕国也一同送了晋国。

慕容环看完长信,“啪”地一声按在桌案上,吩咐道,“整顿军队,明日一早,班师回朝!”

不为信中说得多有道理,只为他认得,那纸上字迹,乃是出于花瑜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