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准备截胡

大国文娱 香港大亨 3795 字 7个月前

在股权交易谈判失败之后,索尼和松下的代表却并没有离开。本来,这就是两家公司预料之中。

林棋并不是那么轻易,就会把旗下优质资产出售掉。

即使新飞电子公司现在遭遇反垄断调查,但这正是其护城河深厚的象征。

如果不是cd-ro和vcd业务,分别在电脑光驱市场和家庭影音市场打遍世界无敌手,也不至于被反垄断法盯上。

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相关的专利,代表着数百亿美元的市场,索尼和松下才非常想要进入这个市场。

当然了,要等到专利过期也是可以的,但是,关键是,两家公司等不及!

而且,新飞电子科技公司,还不断的修订新的专利标准。即使再过几年,初始的专利过期,但更新换代的技术,也会让新飞电子科技继续在光盘存储市场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

所以,接下来谈技术授权的问题,林棋则的跟两家企业锱铢必较。

一开始,林棋狮子大开头,要求cd-ro光驱和vcd专利授权,每台整机收取零售价格的5,作为新飞电子的专利费。以一台vcd300美元计,一台就要收取15美元的专利费用。

这个苛刻的专利费,让两家公司有巨大的异议,之后,就是讨价还价阶段。

用了一个多星期的谈判,敲定了索尼、亿美元的专利费,作为敲门砖,获得cd-ro和vcd相关的专利使用授权。

另外,就是专利分成费用,下降到了整机售价的2。这个专利费,并不算太过。300美元的整机,也仅收取6美元的专利费用。

当然了,若是新飞自己卖vcd,每台利润绝对不止6美元。但是,为了将“垄断”的定义去掉,让更多厂商能生产vcd和cd-ro,这也是正常的。

而在林棋跟索尼、松下签署了专利授权协议之后。

不久后,飞利浦公司又联合索尼方面的人宣布,飞利浦将以50亿美元的价格,的新飞电子科技公司股票。

索尼公司借此,股权比例提升到20,成为新飞电子科技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而飞利浦公司持有的新飞电子科技公司的股票,,退居第四股东的地位。

至于,松下公司也选择增持了一部分股票,,位居第三位。

也就是说,不管林棋态度如此,飞利浦公司是大步的退出,而日企则是迅速的抢占主要的股东位置。虽然,现在索尼、松下加起来,持有约为28的新飞电子科技公司的股票,不足以威胁新创业电子近41的控股股东地位。

但是,这个差距已经很小了。如果,飞利浦公司继续转让更多股权给日本企业,那么,!

而为什么索尼和松下那么有钱?林棋自然是明白,并不是两家企业的利润能够支持这么大规模的投资,而是日本大企业,能够在日本金融行业,轻易获得巨额融资。

也正是靠着日本银行界的支持,这些日本企业现在是非常的土豪。

当然了,后来日本前十大银行破产了五家,也跟这个年代,盲目的借贷款给日本企业有很大关系。

……

“林总,你看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索尼公司真的特么的有钱,真不知道这钱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几十亿美元几十亿美元的砸,简直就像作弊一样,不仅仅想要买新飞电子公司的股票,而且,还在酝酿着并购哥伦比亚集团旗下的影视和音乐公司!”在林棋跟日本两家公司签署了专利合作之后,对索尼不由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所以,专门让小于去调查一下索尼近期的动态。

一查就发现了,这个年代的索尼的画风是——买、买、买……当然,这是这个年代日本企业的一贯作风。

索尼这样的知名企业,银行信贷额度很高,野心又很大,甘于借钱并购。所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到了21世纪之后,画风则变成了卖卖卖!日本企业,不仅仅将海外资产不断抛售,而且,其本土的很多品牌和产业,也不断被砍掉……

简单说,就是还历史欠账,历史上不计得失的投资,到后来,潮水褪去之后,才发现不少的投资项目,其实是在裸泳。

“索尼利润自然是没有那么多,但是日本银行业,现在钱多的发慌!”林棋笑道,“你看,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居然不是美国的,也不是欧洲的老牌企业,而是日本的那些银行。而日本那些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完全是围绕着日本政策,不断的低息民众的存款,然后,以比国际上便宜的贷款利率,借给日本企业。早期日本企业还是拿钱去研究技术,改善生产。现在,就只剩下钱,买买买了!”

“有钱真好!”小于感慨说道,“要是香港和中国国内的银行,那么有钱就好了!”

“即使将来国内经济发展起来了,民众储蓄率高了,也要吸取日本的教训。对于一些盲目投资行为要控制,不要随随便便的把钱贷出去,银行最关键的是把把好关!至于高风险,不确定的生意,应该是让社会上有钱的资本,比如风投去冒险尝试。银行若是做风投的事情,肯定是误国误民的!”林棋笑道。

后世一堆傻逼,提出银行贷款门槛高,嘲笑银行不敢给创业公司贷款。但是……日本的几十年停滞,就是银行胆子肥,给一堆不产生利润的企业一视同仁的低息贷款。鼓励了那些企业,大手大脚花钱,不会精打细算。原本,可能价值1亿的项目,被一些钱多了烧手的企业,投资5亿甚至10亿来并购。

简单说,并购是损害一家企业长远利益的最常见的手段,绝大部分的并购,产生大量的虚拟的“商誉资产”,严重损害股东的利益。但是,在对于未来的乐观中,很多人不以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