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受到伤害的李庭芝

与南宋同行 小样有型 2565 字 9个月前

别看双方离的很近,他还真没有去过……当然,这一次他与参议官陆秀夫是便装出发。

山东地区虽然修建了长长的铁丝网墙,但是仍然保留着双方交流的通道。

他们像是其他人一样直接通过了通道。

双方安排在那里的卫兵似乎只是具有象征意义,没有人去检查行人。

但是双方的卫兵都会查来往货物的报税清单……双方都没有放弃这里的商贸活动的税收。

参议官陆秀夫多次代表他前去山东地区联络,因此远比他熟悉情况,正好充当了向导。

这个时候,李庭芝已经六十六岁了,已经步入老年;陆秀夫已经四十八岁了,算是油腻的中年大叔。

两个人乘坐普通的四轮马车,不紧不慢地通过了那通道。

这期间,只有一个流求卫兵……不,是帝国卫兵探头看了一眼车厢,没有发现挟带什么私货,便直接放行了。

他们已经自称是大商联邦帝国了,呵呵。

陆秀夫看着车厢外双方等候通过的商用四轮马车排成了长长的车队,几乎都是一眼望不见头。

他说:“真想去他们常说的澳州看看,他们是如何将那马匹的价钱降低到不到四十贯钱的程度……而我徐州如何就做不到。”

李庭芝笑笑说:“他们育出的新马种不错……听说是他们的张岛主亲手选育的,骑兵们都说比鞑靼马的身材要高大,但是仍然耐劳耐粗食。”

好吧,两个人的思路不在一起,一个关心的是马匹的民用,一个关心的是骑兵的建设。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能在一起配合。

四轮马车经过通道进入了山东地区……一开始时,还看不出两面有何差距,但是越走越不同了。

道路两边的高高的烟筒越来越多,直向天空喷吐着黑烟。

空气里有硫磺味道。

陆秀夫说:“他们的工业发展总是比我们快……工业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啊……我们出产的好棉花被他们买去,纺织成棉布再卖给我们,他们却得了利益中的大头儿!”

1285年的秋天格外像秋天。

山东西路安抚制置使李庭芝这几天心情极差,便与自己的参议官陆秀夫一起装着便装,乘坐一辆普通四轮马车去山东地区散散心。

一直以来,他都是极为信任陆秀夫。

陆秀夫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家迁徙到了镇江。

稍大以后,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孟先生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

早在公元1260年时,他便考上了进士。

李庭芝当时镇守淮南,听说了陆秀夫名气,就将他罗致到自己的幕府中。

当时天下人称搜罗人才最多的,以淮南李庭芝为第一名,远远要超过吕氏军事集团,被人们私下里叫“小朝廷”。

陆秀夫才思清丽,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少有能够赶得上他的。

他的性格沉静,不苟求被别人知道,每当幕僚们到官署请见,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一人默默地不发一言。

有时在府中举行宴会,在宴席上,他总是正襟危坐,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

等到考察他的事务,他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由是更加器重他,即使调任官职,也不让陆秀夫离开自己,自从他到李庭芝幕府中,曾三次进升,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当升任山东西路安抚制置使知徐州这个新官职后,李庭芝便直接让他当了主管幕僚的参议官。

山东西路安抚制置使李庭芝心情不好的原因主要是他发现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小了!

而且贾平章在来信中提出建议,要让他主动放弃地方军权,到新汴京城当一个享福的官员。

唉呀,这是要开始收拢军权了……他为此呕心沥血将近一生的事业,就这样要画上一个流求式句号了。

多年前,他担当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的官职时,那真是所有权力一把抓,军事、地方和民政他都是全权处理。

那种感觉真是好,如果不是同时还有鞑靼强盗入侵的压力,那就是他达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了。

但是,后来发现,他手中的地方权力被分剥了……这个他当然理解,鞑靼强盗被横空出现的流求军队强占了山东地区,而且屡次大败他们,让鞑靼强盗的实力大损,自然消除了他们给大宋造成的军事压力。

按大宋政府的传统,他们是忌惮地方军将拥有地方权力的……除非在军事压力下,不得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