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逆水行周 米糕羊 2785 字 9个月前

长安,丞相府,书房,丞相、杞王宇文明,正与堂弟(弟弟)豳王宇文温交谈,杞王世子宇文理、豳王世子宇文维城及其庶兄宇文维翰亦在座。

而豳王妃尉迟炽繁,则在隔壁与杞王妃李氏交谈。

班师凯旋的宇文温,难得入朝一回,所以他经过洛阳时,带上王妃、世子、庶长子一同入京。

自故杞王去世已经两年,今日杞王、豳王两家人难得相聚,所以此时其乐融融,但宇文温携妻儿到访不只是走亲戚,还要话别。

他,即将带着家眷前往广陵,坐镇江南,何时能回来,未曾可知。

陈国灭亡,中原一统,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峙结束,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然而江南平定之后该如何治理,是宇文明必须考虑的问题。

虽然陈国灭亡,但江南人心未定,可想而知那些前朝余孽不会就此甘心,那么接下来陈国故地很可能会发生叛乱,朝廷必须未雨绸缪。

所以,宇文明决定要把建康拆了,夷为平地。

毁掉这个南朝政治中心,才能避免居心叵测之徒以占据建康为手段,再次聚拢人心,反抗长安朝廷。

对此,宇文温没有反对,因为他知道反对也没用。

且不说“历史上”隋国平陈后就拆了建康,就说当前政治局势,实际上两条历史轨迹下都是一样的。

陈国灭亡,南北对峙的局面结束,但这是政治、军事上的结束,人们心理上的南北对峙并没有结束,江南三吴地区的陈国故吏以及豪强,必然不服北方朝廷。

所以,作为征服者的北方朝廷,必然要把建康拆了,从心理上打击南方地头蛇。

建康不见了,那么即便有地头蛇发动叛乱,也无法获得一个有效的政治据点来凝聚人心。

这是周国统治集团的共识,宇文温何德何能去螳臂当车,当年宇文明收复邺城后,没有为了以绝后患而把邺城夷为平地,宇文温出力不少,这一次,他是无能为力了。

要想稳住江南,必须软硬兼施,宇文明已经下令免江南十年赋税,但这一举措不可能压住地头蛇的野心,所以需要派人坐镇江南。

为了防止此人以建康为据点,割据江南对抗朝廷,建康自然也不能留。

但总要有一处大城作为治所,那么江北广陵是最佳选择。

而镇守江南的最佳人选

想都不用想,非宇文温莫属。

宇文温能耍手段抢了平陈大功,宇文明当然也能用阳谋把宇文温弄到长江边钓鱼,不如此,宇文明心中那股怨气哪里能化解。

兄弟归兄弟,做买卖都得亲兄弟明算账,更别说政治斗争了。

当然,宇文明倒不至于要把宇文温干掉以绝后患,毕竟宗室凋零,他若真成了孤家寡人,日后无法有效压制权贵,所以还需要宇文温帮忙。

但必要的制衡手段得有,免得宇文温尾大不掉,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上位者,必然要考虑制衡的问题。

所以,去年宇文明任命宇文温为平陈行军元帅时,就和宇文温约定好了,或者说是做了个交易。

平陈大功,给你,洛阳,给我。

洛阳,距离长安不过三百余里,如果某一天,某王派出骑兵突击长安,长安很可能就会变天,这对于某王来说诱惑很大,而对于另一个某王来说,威胁也很大。

为家国社稷,为了避免大家互相猜忌以至于最后兄弟阋墙、为外人所趁,兄弟俩还是距离远一些为好。

江南,在这个时代,比不上中原富庶,盘踞一隅苟延残喘倒是不错,但问题是建康被铲平后,以江北广陵为据点的势力,如何在北来大军面前撑下去?

宇文明为儿子预定的大功没了,不过顺水推舟让弟弟走远些,倒是不错的选择。

而宇文温为了平陈大功,放弃东京洛阳,放弃了可能平分天下的有利局面,到广陵去做根基不深的东南王,似乎是因小失大。

这是外人普遍的看法,对于宇文温来说,却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此去江南,宇文温恐怕数年都不会有机会回长安,而宇文明已经许他在江南为所欲为便宜行事,可以说是变相的分封,或者“赎买”。

许宇文温以江南之地,换得宇文温让出洛阳,离开权利中枢,在江南做逍遥藩王,兄弟俩各自过各自的小日子,避免内讧。

这个主意是宇文明自己想出来的,还是一众谋臣群策群力的结果,宇文温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只需要利益得失然后做出选择。

利大于弊,为何不去?

让出洛阳,很可惜,但回报,却更加丰厚。

现在争位,宇文温认为自己胜算很低,发动玄武门之变之类的政变,成功率同样很低,而江南

江南的好处,你们这些只会玩封建的永远都不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