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亥卖牛羊都能被有易氏杀人越货,怎么可能全是公平道德。”

巴清笑着摇摇头。

果然,史书也不能尽信。

她那位已经在咸阳开了纺织作坊的族人请教道:“可是天幕说了是官方管理,还有史料为证,这都不可能吗?”

巴清慢悠悠道:“商人讲究和气生财,官商更不用说,出门在外行商,无非必要谁会撕破脸皮?”

看着年轻的纺织坊主沉思的模样,巴清告诫道:“写书的与经商的可不是同一批人,日后你若是看书,也要想想合不合用,看天幕也是一样,要自己动动脑子。”

纺织坊主点点头,她明白了巴清的意思。

可能在朝廷的眼中,只要没死人,没闹到国君面前就是和平交易。

但是商业交易中的弯弯绕绕,不说还年轻的纺织坊主,哪怕是巴清,经历了许多,也不敢说都能避开。

可能在朝廷官兵的监督下,不能闹事,但是真正的公平,岂是写两个字那么简单。

巴清就不信,贵族与普通平民做交易时,不会占据贵族身份占便宜,这对普通平民来说,算得上公平吗?

【春秋战国时期,朝廷垄断的“工商食官”制度开始衰落,官退,私进,出现了更多的私人商业,商业更加繁荣。】

【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有士人的加入,出现了士而商、商而士的现场。士加入商后,提高了商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

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复国,官拜上将军后,退隐民间开始经商;

管仲未发迹前,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还有商朝时期,吕尚未遇到文王之前在朝歌与孟津的市肆做过屠夫和卖浆饮的营生。

甚至据说舜曾经在顿邱做买卖。

无论是发迹前经商,还是发迹后退隐经商,至少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并没有后世商人不能科举、不能为官那样的限制,士而商、商而士,是很常见的现象。

大唐,一向洒脱的李白难得有些无耐。

“先秦时期,商人都可以直接入朝为官,在大唐却是连商人的子嗣都不能参加科举!”

他就是商贾之子,有心报国却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到处拜访名士来引荐自己,但是很可惜,依然没有得到机会。

“罢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执着于当官!”不需要人劝诫,李白很快自己想开了,在窗边自斟自酌,看到天幕上的商周商贸,立刻来了灵感,大喊:“小二,上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