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老人家很实在地从自身感受出发,说:“陛下,废除大臣的座位很不好,君臣讨论问题往往耗时很长,站着说话很累。”

众多老臣连声附和。

但是没用。

皇帝表示:不听。

到了元朝时期,来自草原上的皇帝以自己的方式越发加强君王权力,要求官员跪着汇报工作。

官员汇报工作结束,得到皇帝“平身”的许可后,才能站起来。

南宋灭亡后,南宋丞相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忽必烈要他行下跪之礼,文天祥拒绝了。

文天祥只是微微作揖,并且表示:“自古以来‘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的礼节是作揖。”

忽必烈不满也没办法,文天祥已含死志,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怕帝王之怒。

明清不但继承了元朝的跪拜制度,大臣再也没有了朝堂之上坐着的资格,清朝时还实行“三跪九叩”,对外国使臣也如此要求,导致了不少外国使臣不满。

此时的大唐贞观年间,大臣们上朝时正襟危坐,脚下有茵褥。

皇帝是跪坐,面前有矮案。

大臣要拿着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为了一起看天幕,李世民还吩咐御膳房给大家上了水果点心,气氛自由的像野餐似的。

这样平等的地位也让君臣可以清晰地看到肥皂用来洗手后的效果。

李世民先用水打湿手,然后擦了擦肥皂,作为帝王,他觉得自己有日日沐浴的条件应该是比较干净的,还笑着调侃尉迟敬德:“这第一次用肥皂肯定不能给敬德,不然肥皂立刻脏的用不了了……”

谁知,再一洗手,铜盆里的水很明显的黑了,用洁白的丝绸一擦,丝绸也黑了。

李世民老脸一红,尉迟敬德不给面子地哈哈大笑:“陛下,你也没好到哪里去!”

李世民嘴硬:“肯定是朕早上用笔墨,墨水脏了手,是墨水……”

“这肥皂看来的确是个好东西。”长孙皇后笑着解围,“陛下,能否让臣妾一试?”

李世民把有些湿润的肥皂递过去:“有点滑,你小心。”

长孙皇后接过肥皂,感受一番,洗手之后,评价道:“果然是滑腻香柔,不知道加入香料是否更香。还有其他染料,是否更为美观,看上去可以更精致。”

贵族女子多有修习香道,花道,长孙皇后看到肥皂,听到工匠说可以用其他油脂代替,顿时想到了女子使用的香膏,口脂。

宫中后妃使用的口脂香膏自然也是宫中匠人自己调制出来的,各种香味,各种颜色,长孙皇后觉得,肥皂应该也可以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