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开始李世民还跟着一起出言划策,后来看到大臣们群情激奋,你一言我一语,索性不说话了,往后一靠,看着大臣们商量起如何坑外邦人,商量的那叫一个积极热情,仿佛世家之间的隔阂、派系不同的争斗通通消失了一样。
李世民砸吧砸吧嘴,还有些遗憾,若是他宣布如何削弱世家、如何选拔民间人才时大臣们也能如此积极就好了。
长孙皇后仿佛看穿了他的小心思,冲他眨眨眼。
李世民偷偷握住长孙皇后的手,在宽大的袖子中勾长孙皇后的手指头,长孙皇后的手指一缩,快速瞪了他一眼。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李世民顾不上儿女情长,坐直身子紧张地看向殿外。
这莫不是哪里传来的什么军情急报?
但是看到来人,他首先就松了一口气,是工部的匠人。
“陛下,好消息!天幕说过的肥皂做出来了!”匠人带来了制作好的肥皂,激动地献上物品,还有他们的新发现。
“将作监尝试后,发现什么油脂都可以!除了豆油,动物油脂也行!”
大臣们齐齐兴趣满满看向肥皂。
只见巴掌大小的一块,看起来跟糕点似的,呈现豆油混合碱凝固后的乳黄色,看起来光滑凝润,的确比香胰子看起来好看,也比澡豆皂荚豆面之类来得方便。
李世民起了兴趣,挥手让太监送上水和擦手的帕子。
大唐时期的议政殿,皇帝的龙椅并不是明清时期那般的高高在上,而且大臣们是可以坐着的。
大唐的君臣礼仪传自大汉。
汉初,待诏博士叔孙通奉刘邦之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上朝礼仪。
根据《史记》记载,汉朝的礼仪是:上朝之时,武将们站在西边,面朝东;文官们都站在东边,面朝西。皇帝出来后,文武百官依次向皇帝朝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人敢喧哗失礼。
但是朝贺之后,大臣们是可以落座,或者说跪坐。在汉朝时还没有椅子。
大臣们向皇帝汇报工作时,一般都跪坐。
当丞相来上朝时,皇帝还要站起来表示尊重,因为相权可以制约君权,这也是为什么刘彻一上位就使劲杀丞相,为了分散相权加强君权。后世的文人对刘彻评价不高,也有他们的权力被收走、帝王更加独断专行的原因。
从汉朝往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皇帝和大臣都坐着议事,君臣之间的等级悬殊并不是很厉害,皇帝的权力会被相权作为代表的官吏集团制约。
到了赵匡胤时期,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更喜欢大权在握,集中君权于己身,故意趁丞相起身说话时撤丞相的椅子。
从此所有大臣的椅子都被撤走,大臣们开始站着上朝。
对此,朱熹还抗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