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文博的主编联系上王主任,以编外人员的身份加入队伍,不过装备只能自己负责,王主任说资金拨得不多,多一个人就得多花好几万。
买装备的事当然得交给小花,但有些特殊用品小花追求高规格,派人去国外采购,等我准备好一切,开着路虎跟考古队在阿拉善右旗碰面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
冬天来沙漠的好处是不会热,但是夜晚气温更低,我带了两件冲锋衣内胆,在零下的夜晚才觉得暖和。
考古队开的是带卫星遥感的移动通讯车,民宿门口停着三辆,王主任站在旅馆门口抽烟,看到我过来,笑了笑,“关同志,你好你好。”
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一看就是老党员,我肃然起敬,伸手跟他重重一握,“王同志好。”
王主任扫了眼路虎,拍了拍我的肩,“你小子有钱啊,不早说。”
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发,“找朋友借的,不算我的。”
王主任带着我去茶室。
蒙古包风格的屋子摆着很多银质壶具,两盏白炽灯照得昏暗暗,墙上挂了一张大挂毯,是最常见的犄角形卷曲纹样,蒙古语又称为乌嘎拉吉。正中央有一座柴火炉,二氧化碳都通过排气管排到室外,屋里暖烘烘的,有几个年轻气盛的汉子脱了衣服,穿着短袖挤在一起打扑克。女同志在旁边打起台灯翻资料,调试设备。
我在炉子边坐下,烤了烤手,一边打量这些人。有几张脸很眼熟,之前队伍中的也是他们。
王主任拍了拍手,“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的顾问,关根同志,是文博的特约供稿作者。大家好好接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