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页

如此政策使得宗室人口越来越多,朱元璋最开始只封了二十来个亲王,可直到今日,宗室人口却有十万之多。朱厚熜刚即位之时,就收到过河南山西两省的官员奏折,明确表示他们现在的财政留存收入已经不够支付当地宗室们的俸禄了。

长久以来居住在安陆的少年十分震惊,甚至不知道只是个藩王怎么能花这么钱?他当然不知晓,毕竟兴王一支子嗣不封,包括湖广附近的其他藩王,也都是走性冷淡风,好几个甚至因为不爱生孩子被除爵。但其他的则不然,光是山西庆王一人,就生了九十多子女,一百四十个孙子。这些宗室聚在一起,活生生将大明财政吃空!

对于这点,不管是百姓,官员们同样颇有微词。主要是朱元璋你让自家亲戚吃肉就算了,文武百官们不能连汤都喝不上吧!

明朝官员俸禄之低,待遇之差,可以说前所未闻。哪怕是你十年寒窗年少当官,之后屡立奇功,在官场上青云直上万人敬仰,临到五六十岁做到一品大员,你的俸禄依旧不如亲王的十分之一,哪怕是最末等的奉国中尉,俸禄也是县令的三倍。当年朱元璋有次微服私访跑到大学士家,没看到人,只有一衣衫褴褛的乞丐蹲在地上刷墙,当即有些不悦,认为自己来了却没人迎接。结果“乞丐”起身,对皇帝战战兢兢道:“陛下,我就是你的大学士啊。”

所以也别怪大明遍地贪官,假如不收点孝敬,是真的养不活家人。在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氛围下,官场风气越来越不好。

这次朱厚熜选择宗室开刀,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打从登基就有这个念头。这件事儿他谁都没告诉,只跟冼如星商量了。在看完宗室触目惊心的花销后,冼如星也觉得一定要改。

但怎么改终究是个问题,朱厚熜本身就是从藩王升上来的,倘若自己提出削藩,颇有些左手打右手的意味。再者他们都是朱棣这支,当年朱棣发动“靖难”的借口可就是反对削藩,无论从祖宗还是自身来讲,都不能轻举妄动。

恰好嘉靖因为厌恶了王琼打算出手收拾他,冼如星很清楚这位王尚书都本是,于是便提出抛出个树枝看对方接不接,王琼此时掌管户部,由他出面再合适不过,所以才有了今日这出。

而王琼也并未让两人失望,他当过地方官混过工部兵部,对宗室具体什么样堪称了若指掌,开篇从宗室这些年的花费讲起,一直到最近连着两次的藩王造反,一桩桩一件件,从大到小都不放过。让人听后愤愤不平,恨不得就此将这些国之蛀虫就地正法。

然而即便这样,也依旧有人站出来反对,其中礼部右侍郎的声量最大,他直接表示宗室的份例乃是《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规定好的,如今陛下登基靠的就是皇明祖训这本书,要是连祖宗礼法都不听了,大明江山根基何在?

虽然很多时候大明的文官都给人一种自私自利,专注扯后腿的印象,但这次他们真不是为了个人。主要当年朱元璋死前明确表示自己定下的这个《皇明祖训》一个字都不能改,关键他还不像宋太祖,给出的规矩只有一个大框架,后世子孙可以随便往里填,朱元璋的这本书,大到皇位继承,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全部照顾到,细致的不能再细,简直让人无处落笔。在这种情况下,谁改了谁就是遗臭万年。

另外朱棣也是开了个不太好的头,大明终其一朝,虽然藩王基本都被养废了,但依旧时不时有宁王之类的出来蹦哒。哪个人主张削藩,万一再来一次“靖难”,那岂不是历史的罪人?

不过王琼这次似乎铁了心要动宗室,当即反驳道:“现在宗室每年禄米需要八百万石,而朝廷去年的岁入只有四百万石,抛去给这些,还有给官员的俸禄,军饷,边防的守备开支,我就问问你,不动的话钱从哪儿来?□□遗言是国本,这些就不是国本吗!”

“好你个王德华,不用拿国库来堵我,朝廷亏空又不是一年两年了,之前那么久也都缝缝补补地过来,常言道‘敬天法祖’,现在你撺掇陛下改祖宗之法,日后天下人讲究起来,你能替陛下承担吗?”

王琼冷笑,此时的他彻底没有了以往的圆滑,当了近四十年官,头一回锋芒毕露,对着旁人就是一套输出,“好啊,既然你们认为《皇明祖训》不容半点违背,那我问你们,太祖要求每十年丈量一次土地,朝廷上一次清丈土地是什么时候了?对于这个你们怎么就不追着问了?还不是因为自家私田隐田太多担心败露!”

“我知道,在场众位最低也是四品,早就不靠俸禄过活,哪怕朝廷亏空到发不出银饷也不要紧,终究短不了你们的。但王某请大家摸摸自己的良心,我们在朝为官,难道就真只是为了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