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粮是有,但也就是饿不死。”孙志笑着说了句。
要不然怎么有这么多知青被下乡,说的好听是支援农村,说得难听不就是养不起了。
人一下放,粮食关系就转到了地方上,粮食压力也就转嫁下来了。
赵建国也知道这些,没让妻子继续问,笑着说:“你们的粮食关系都转到大队上了,每个人每年有补贴,不过现在还没发下来,等有了通知你们自己去公社领,平时主要还得靠公分换粮食。”
“具体的等以后慢慢说,你们先休息一天,明天还得考试,徐老师,还得麻烦你熬夜出个卷子。”
徐老头自然答应。
三位知青坐了坐,就赶紧起身告辞了。
走出大门,孙明就忍不住说了句:“酸菜炖肉可真好吃。”
“吃爽了吧,可惜是野猪肉。”孙志叹气。
张萱萱奇怪的问:“野猪肉怎么了,我吃着也挺好的。”
孙志解释:“吃是好吃,但你想为啥是野猪肉,那是因为大队里头打到野猪才有肉吃,但野猪可不是那么好打的,咱们以后想吃肉也难。”
一听这话,张萱萱顿时有些失望。
孙明安慰道:“能吃这一顿就够不错了,哪能想天天吃。”
孙志也笑:“也是,咱回去好好休息,明天还得考试呢。”
等回到仓库,孙志就拉着弟弟教训:“明天你可得好好考,当老师肯定比下地干活轻松多了,别因为对面是个小姑娘就让着她,咱公平竞争。”
“哥,你想啥呢,我又不是那么高尚的人。”
“不是最好。”
孙志又说:“赵大队长人不错,咱们以后多跟他亲近亲近,万一出事也有个照应。”
孙明一听紧张起来:“咱俩的身份会被发现吗?”
“应该不会,我是说咱俩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跟大队长交好总没错。”
孙明松了口气,又说:“大队长是挺好的,他们夫妻热情淳朴,几个孩子也乖巧懂事,尤其是小儿子,长得可真好,比咱大院的都强。”
“今天回来的路上我想抱着他来着,可惜他总靠着张萱萱。”
孙志听了直摇头,他弟这颜控的习惯到底啥时候才能改一改。
赵家里头,赵家夫妻也在讨论几个知青。
王春花一边缝衣服,一边说:“我瞧着三个知青都是好性子,张知青还帮忙收拾碗筷,是个勤快的,我还真怕来了三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爷小姐。”
“那不能,都是提前看过资料的。”
这就是他愿意第一个接受知青插队的条件。
赵建国也对三位知青满意,点头说:“现在看这是挺好,知道分寸,眼里也有活,孙家兄弟还有点门路,知道不少事儿。”
“建国,你说他们要在这儿插队几年,我瞧他们年纪都不小了,干两年就得回去结婚了吧?”王春花又问。
赵建国直摇头:“怕是悬,前几年到农场插队的那些知青,可一个都没回去。”
“那怎么办,他们到底是城里头,难不成在咱们大队结婚生孩子?这生了孩子户口算在哪儿?”
赵建国只说:“那都多远之后的事情了,现在操心着做什么,再等等吧,指不定过两年政策就变了。”
“也是,我也不操这个心。”
不过这事儿倒是给赵建国提了个醒,这知青都是男男女女的年轻人,现在人少还好,但按照陈书记的意思以后还有。
这要是人多了,难免闹出些事情来,他还得想个办法解决。
隔壁,赵媛媛趴在赵云清耳边嘀咕:“弟弟,你为啥想去上学,你不知道上学很辛苦吗?”
赵云清义正言词:“二姐,学习虽然辛苦,但有用。”
“有啥用,不能吃不能喝的。”赵媛媛并不想上学。
赵云清怕她向着厌学的道路一去不复返,劝说道:“虽然不能吃,不能喝,但能让咱们有吃的,有喝的。”
“你想啊,咱们大队今年的稻子为啥长得那么好?”
赵媛媛立刻回答:“因为尿素呗。”
“那尿素咋来的?”
“陈书记给的。”
赵娟娟在里头回答:“日本进口的。”
赵妙妙插嘴:“咱爸要来的。”
因为徐老头要在徐家住一晚,隔壁隔成了两个屋,赵妙妙被送到了这头。
赵云清解释:“是科学家制造出来的,要是他们不努力学习,哪里有这个能力制造尿素。”
赵媛媛哦了一声。
“我懂了,弟弟,你的意思是好好学习,以后为国家制造尿素,这样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尿素,咱们就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赵媛媛躺下去想了想,决定道:“那好吧,我就勉勉强强学一学。”
赵云清觉得哪里不对,但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他们几个都是一觉到天亮,刘家兄妹却辗转反侧,因为蹲点了大半天,他们都没找到机会,跟姓徐的金大腿搭上话。
第二天,赵家人还没起,刘家兄妹就偷摸出门,打算找机会抱大腿。
刘家媳妇起身一看,人都跑没影了,顿时更生气。
“这一天天的往外跑,心里头到底还有没有这个家,一整天不干正事儿,也不知道在折腾什么。”
刘红新听见她的抱怨,开口道:“我就说不该宠着他们,十岁的人了,早该下地干活了。”
“我这不是怕他们小时候干狠了伤了身体。”刘家媳妇舍不得。
刘红新却说:“整天乱跑也不是事儿。”
“不是说小学要开了吗,到时候把五一送去读书吧?”刘家媳妇提议。
刘红新点了点头:“识几个字也好,最好板一板他的性子。”
“到时候就让十一跟着我干活,再不然在家做做家务也是好的,免得她一个女孩子到处乱跑,像什么样子。”
赵建国提前跟社员们说过,因为是几个大队联合自办的小学,只要是他们生产队的孩子,学费全面,只要交八毛钱的杂费,主要是书本费。
小学老师的人员迅速定了下来,徐老头出了一晚上的卷子,他以前在学校也管出卷子,倒是熟练。
第二天,在赵建国和社员们的监督下,三位知青在晒谷场考试。
孙明毫不意外的拿了个第一,直接跟其他两人拉开二十分,成了小学的两位老师之一。
小学马上开始招生的消息很快传开来,对于读书,社员们反应不一。
大多数社员觉得一学期八毛钱不贵,咬咬牙送孩子去读书,识字后要是能考上初中高中,到时候指不定能进城当工人。
虽然现在高喊工农兵一家人,可在老百姓朴素的观念里,城里人吃供应粮,工人们拿工资,就是比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轻松。
也有人舍不得这八毛钱,觉得读书没啥用,以后反正要种地,识字也不会多拿工分。
别人家要不要送孩子读书,赵建国不管,反正他家都要去。
哪想到还没正式报名,因为读书的事儿,大队里头倒是闹了好几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