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是皇上的人,避免了举子们在考试时也要考虑党争因素。
无论如何,对于他们都是好事。
时间一晃而逝。
十月初九,这一年恩科的会试在京城贡院里正式举行。
与乡试一样,会试分为三场,每一场三日,举子们在第一日进场,第三日出场。
三场下来一共九天六夜。
所考的内容也与乡试大同小异,第一场考四书文、五言八韵诗,第二场考诰、表等文书写法;第三场考策论。
与宁颂参加过的乡试不同,京城贡院正在天子脚下,经费充足,加上贡院刚刚维修过,无论环境还是吃食都相当不错。
宁颂安安心心地答了三场题。
在最后一场结束时,他走出贡院时,状态竟然还不错。
“如何?”专门请了一日假的凌恒来接他,端详完他的神色,心中微微放了心,问道。
“自我感觉良好。”
也不知道是因为有宁仁夫妇的旧事就在眼前提供了动力,让他考场答题状态异常的好,还是因为日积月累,常年手不释卷带来的厚积薄发,这一次会试宁颂自觉得比平日里都答得让自己满意。
“还得看考官们怎么看。”
自古以来,考试都是尽人事、听天命。
他自己答得不错,不代表考官喜欢。
似乎往日累积的考运在此刻爆发一样,这一次会试的阅卷竟然也顺顺利利。
身处京城的漩涡中,却因为一系列博弈而达到了平衡,这一届会试,算来算去竟然成为了其他因素影响最少的一次。
单纯按照试卷的内容来评,半个月后,会试成绩出来。
宁颂考了第十六名。
年纪轻轻,位列二榜。
第88章
根据此次礼部的统计数据, 报名的举子一共有三千一百余人,上榜录取的有三百人整。
录取率为百分之十。
这录取率看似不低,但考虑到乡试的录取率, 两轮筛选过后, 所留下来的人万中无一。
“乡试两千人录取几十个, 会试再从三千人里筛去大部分人, 统共这么多学子,最后留下来的不过三百个人。”
这一回会试, 齐景瑜没考上, 心情低落了一会儿, 再做做计算题, 最终将自己劝好了。
反正这一回白鹿书院折戟了不少人, 一共来了十几个人, 但真正考上的不过三人。
这三人中,除了宁颂之外, 剩下两个人都是上一次参加了会试没有考上的“老油条”。
有过一次会试经验, 再加上年龄摆在这里,这一回终于考中了,也是应有之意。
“早就给你们说了,这一次会试就是让你们来试一试, 能有机会已经很好了。”
考前和考后转换口风, 已经是白鹿书院夫子们的传统艺能。
在会试之前鼓励学生们“一切皆有可能”, 考试之后改口“原本就是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