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

当年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知夏也是这样度过的。

那会儿,她接连两次模考的成绩都不理想。

知晓雯急得嘴角一直起泡,拖了同学的关系,送她去一个叫陈思河的老师那里上课。

那老师早年是高考命题组的成员,在家长堆里被传得神乎其神。

无论家长出多少钱,她都不答应一对一,必须几个学生一起去她家上课,学费还贵得离谱。

尽管如此,没有一个家长不心动。但名额实在有限,能去上课的学生,都是家里既不缺钱又有门路的。

那年陈思河一共收了十个学生,其中五个是京藤的,三个是北屿的,还有两个是十三中的。

这三所学校都是市里顶尖的学校。

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很大可能连这位老师的名字都没有听过。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即使是在北京,不同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差距也极大。

和知夏一起上课的,有一个是她所在班级的班长,一个男生,高一高二成绩不太显眼,高三却突飞猛进,连着两次模考都进了市里前五名。

上课时,陈骏就坐在知夏旁边。

他脑子确实好使,做数学题做得极快,通常知夏刚读完一遍题,正要演算,他就哗啦啦在纸上写出了答案。

最烦的是,他写字的声音特别大,像是生怕身边的人听不到似的。

知夏好脾气地没去理会陈骏。

谁知中途休息时,陈骏主动和她说话,他说他这学期也搬到了清水花苑住,以后可以一起去学校上课。

知夏不做声。

陈骏便说:“你这两次考试都考得不怎么样,不会是还想着盛怀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