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海禁 朱元璋:好的,请叫我“背锅皇帝……

除刘伯温看穿朱元璋之意,跟随朱元璋离开庆功楼外,其余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胡蓝党案,这个要分开说。】

【其中“胡”指的是胡惟庸,“蓝”指的是大将军蓝玉。】

【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了蓝玉一门,连一些公侯在内,一律牵连,而且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皆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消灭——认为对明朝统治有威胁的人,而由此所引发的著名四大屠杀案件。】

明朝朱元璋时期。

朱标震惊诧异地看向朱元璋:“爹?!”

旁的不说,蓝玉是他太子妃的舅父,且素来与他关系甚好,到底因何事要被诛杀?

“这......这......”

朱元璋又想挠头了,现在蓝玉可还没死呢,谁知道他以什么理由诛杀的蓝玉。

而且真要说起来,蓝玉可是他为标儿——

【要真说起来,蓝玉之死,其实和朱标的早逝也有一定关系。】

朱标皱了皱眉,嗯??

朱元璋一拍大腿,嘿,他就知道!!

可能他认为这蓝玉是“没用”了吧,哈。

【朱标可谓是朱元璋的“掌上明珠”,他出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于酣战之中的朱元璋,在听到长子的出生之后,竟然高兴的跑到山上去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所以自其出生,朱元璋始终都对朱标疼爱有加。】

听到这里,朱标瞬间挠了挠脸,掌上明珠什么的......这天幕也太能用词了。

倒是朱元璋听得乐呵乐呵的,还煞有其事点点头。

“掌上明珠”?倒是真真贴切。

【因这份喜爱和重视,所以朱标自小就被朱元璋当做接班人来培养。】

【而朱标也确实威望极高,富有执政经验——】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并且朱标不像朱元璋脾气火爆,他生于安乐,却无纨绔之习,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也都十分恭敬。】

【此外,朱标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就曾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

【所以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知。】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仅觉得没什么,反而还颇为自得的点点头。

他家标儿,就是好,没得说啊。

【洪武后期,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本来是朱元璋留下辅佐朱标的,可惜朱标早逝。】

【之后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子,可是朱允炆“仁弱”,蓝玉性格又居功自傲,显然不是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能镇得住的,于是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屠戮了,可以说,朱标不死,蓝玉其实也不用死。】

朱标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

这么看来,他真要好好“保重”身体才行,毕竟后续影响太大。

朱元璋和朱棣兄弟几人抓住朱标的手,恳切点头,是啊是啊,大哥!

马秀英也是叹了口气,又在思量那养生保健之法。

【当然,蓝玉一门尽皆被处死的原因,肯定是不可能这么就简单的——】

【首先,蓝玉至少就犯了三大罪。】

【第一,骄横跋扈,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当时朱元璋待他可谓是十分优厚,所以蓝玉渐渐骄傲自满,甚至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使得朱元璋曾多次责备他。】

【第二,目无法纪,蓝玉的义子多达几百人,而因蓝玉的权势,蓝玉的家人不仅侵占民田,滥杀无辜,而且单蓝玉自身而言,也屡放厥词,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还认为朱元璋给他的封赏太低。】

【第三,意图谋反,锦衣卫指挥使就曾找到蓝玉谋反的证据。】

【另外蓝玉谋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姻亲叶升被诛,使得蓝玉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

【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但说起来,虽然蓝玉谋反的动机还是很充分的,但蓝玉到最后也只是有谋反的“动机”,而没有转变成谋反的“事实”,因为朱元璋老谋深算,先发制人,于是蓝玉一党就只有被动挨打,束手待毙的份了。】

朱元璋不由得冷哼一声,蓝玉!果真是想要谋反吗?!

朱标也是抿了抿唇,不知该如何去言语。

【不过话说回来,蓝玉也是挺矛盾的。】

【因为据史料记载,蓝玉本人可是对朱标忠心耿耿,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朱元璋的一切计划被无情打乱——太子早逝,皇孙年幼,于是朱标的武人集团班底,只能全部被屠戮干净,好为皇太孙铺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概朱元璋也不曾想到,如果蓝玉不死,以蓝玉统领朝廷优势军力而言,在后期皇太孙朱允炆上位后,朱棣想要以燕地一藩之镇起兵,其实胜算是有些渺茫的。】

【所以只能说,一切缘由皆有因果。】

朱元璋不由得嘶了一声,搓了搓脑门。

这可真是......

啧,纠结啊。

然后思考再三,不禁看向朱标——

“若这蓝玉不死......”

朱标会意,立即正色道:“爹您放心,孩儿自会约束好舅父。”

“还有那些蓝家人。”

朱元璋嗯了一声,拍了拍朱标的后背:“咱多想想天幕之前说的百姓。”

“这是自然的,爹。”

当下,两人之所以还想要多加宽恕蓝玉,不用过于言说,恐怕尽是想起了他们早夭的,真正的长子嫡孙——朱雄英。

他们那不到八岁就过早夭折的孙子/儿子哎......

但是现在才十岁不到的朱允炆......两人心中又是齐齐叹气,“仁弱”啊。

朱标在心底摇了摇头,这皇太孙之位,恐怕与他这个儿子无缘了,更何况他之妻常氏还留下了次子允熥......只是他妻子常氏在生下允熥的当月便逝世,现在允熥......或许可接到他身边,又或是娘的身边亲自来抚养?

如此思量着,冷不防旁边靠过来一个人影——

朱棣哼哼着往朱标这里靠,不过倒是没说什么。

毕竟比起旁的,还是大哥活着最重要!

兄弟连心,朱标了然,暂时先抛却这些烦恼,笑着拍了拍朱棣后背。

【火烧庆功楼事件是民间传说故事,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

【明初四大案,除了蓝玉案,胡惟庸案,还有“空印案”和“郭恒案”,这两案也先暂且放到在一边。】

【因为这其中关于朱元璋为维护统治所做的事情,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宰相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这两案也可称“胡蓝之狱”。】

【为什么这两案会并称去说?】

【因为据《逆臣录》中的招供记录,许多人既参与了胡党的谋反,又参加了蓝玉党的谋逆活动。】

【如前军都督杨春,他在早些年“因见胡丞相有权,就投门下,来往商量谋事”,后来胡党案发,他侥幸躲过,又积极参与到蓝玉的谋反活动之中,再如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均参与了两次谋逆活动。】

【由此可见,胡、蓝两案实属关系密切。】

至今还活着,被点到名字的众人:“......”

朱元璋则呵呵了一声,心道,天幕说说其实也挺好的。

呵呵,真挺好的。

【好的,再说回宰相胡惟庸。】

【对于宰相这个职位,其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帝,位高权重,一言不合就可以把皇帝说到怀疑人生。】

【比如历史上优秀的宰相都会努力约束皇帝,不让他太放纵自己。】

【而要是如我们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时常自省己身的皇帝,那就更有除了宰相外,也同样一言不合就把皇帝说到怀疑人生的大臣,对,说的就是魏征,可是遇到明主了吧,要不这口才真就无处发挥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魏征立即失笑着朝李世民拱了拱手。

李世民同样如此,不禁无奈摇头失笑。

但挥挥手,让魏征不要给他这样“感谢”,总让他有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

【胡惟庸也是个当宰相的,但是吧,胡惟庸这人优不优秀不好说,他脑子倒是挺“秀”的——】

【上面可是有皇帝在,结果胡惟庸竟还敢在朝廷里作威作福,栽培势力,结党营私。】

【——胡惟庸总共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

【比如对刘基刘伯温,其被解雇革去岁禄,告老还乡后,也依旧深受胡惟庸嫉恨——】

【就因为刘伯温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

【于是后来刘伯温生病,胡惟庸虽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伯温在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了。】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胡惟庸案的主要症结在于——其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胡惟庸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种行为,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以及皇权恐怕旁落的危机。】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了一声,就这等宰相,实属宰了都不为过。

【于是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朱元璋又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

【在这之后,又以胡惟庸通倭以及通元之罪,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现在是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

还活着的众人:“......”

朱元璋:“......”

他真的好想捂脸。

这说说是也好,但是随之而来的“麻烦”也好多......

【这里想说的重点不是胡惟庸死,也不是“胡狱”,而是胡惟庸死后,这还不是结束——】

【比如在做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真的觉得好心累,于是他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即砍掉宰相这个职位!】

【还有就是,明朝建立不久之后,却发生了所谓胡惟庸“通倭叛国”的大案,这件大案的节点是胡惟庸暗中勾结倭寇,妄图推翻明政权自立为王,加上当时倭寇作为一种威胁明朝的外部势力,确实不容小觑......】

【因这一时期,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徘徊于我国沿海一带,从事海盗活动,频频袭扰明朝沿海地区。】

【于是种种因素叠加起来——

以及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最终下令“片板不得下海”政令,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

秦王宫。

嬴政等人不禁冷哼,倭寇......日本!!

只要一想起先前那一幕幕展现的画面,嬴政就不禁满心愤怒,甚至暴怒!

尤其是对那倭寇之国!当真是贼人!!!

【宰相这职位没了,其后的演变发展,对明朝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不过这里还是暂且不说——】

朱元璋心累点头,他懂,要讲海禁......

【我们来继续讲明朝的海禁政策。】

【从被朱元璋提出来后,一直是起起伏伏,也波折甚多。】

【如明初的海禁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朱元璋为防止自元朝起就侵扰东南的倭患,规定除官方认可的朝贡贸易,对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以及倭寇等均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海禁政策。】

【但是,这项政策其实并没有在根本上起到制止倭寇侵袭的作用,反而还严重影响了明朝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朱元璋:“......”

哎,着实是有点子烦躁。

【当时在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日本真正的倭寇。】

【而另一种则是沿海地区的走私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