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真的是沉寂太久了,当年废太子直接宰了十几个兄弟,给皇帝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那之后的一段时间,皇帝对朝政的心思也远远不足,外加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便让三皇子和二十皇子钻了空子,如今他狠了心要给太子扫空前路,自然就会下狠手。
京城的老百姓似乎回到了那一年太子叛乱的时候,刑场没有一日是空置的,不同于上一次的是,这一次被斩杀的大部分都是读书人,而且也少有牵连家人的。当然,这并不是皇帝多么的宽容,而是这些贫寒出生的学子,家人并无影响朝廷的能力,与其得一个杀名,还不如放过了他们,能被人称赞几声宽容。
这段时间,李氏也是心惊胆战,要知道她儿子也是读书人,还是个进了翰林院,之前颇得皇帝喜欢的读书人,越是靠近皇帝越是危险,虽然李氏觉得自家儿子是个聪明人,不会做傻事,但挡不住皇帝胡乱杀人啊。
贺文麒只能软语安慰,每日除了去衙门就待在家中,势必让李氏安安心,甚至陆清辉几次邀约都推却了,这个时间段,他也是很怕出一点幺蛾子。要知道最近被杀的大臣里头,也不全是那两派的,中立人士和太子那一派的人,也没能逃过这个圈子,三派人马厮杀起来,互相攀咬,谁知道自己会不会被牵涉进去。
只是他再三小心,也不能躲过这次的事情,好几次都被人攀咬出来,幸好贺文麒行得正立的直,一直以来都没有真真切切的把柄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多不过是被人说道几句,外加皇帝有意偏颇,倒是一直没有被责罚。
老皇帝杀了一批读书人,似乎觉得够了,给下面不听话的人足够的震慑,让他们知道朝廷里头能做正事儿的人是谁,太子下去办事的时候,也不会遇到阴奉阳违的人了,于是稍微消停了一些,一时之间太子辅政,朝廷里头分外的和谐。
只是这种和谐,是建立在无数的献血上的,如果太子也有老皇帝的手段,能够弹压住这些朝臣,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太子母妃出身低微,自己尚且年幼,即使老皇帝的心腹,对这位太子都报以怀疑的态度,更别说其他人了。
比起太子来,在这场风波之中,朱成皓也是得到了莫大的好处,即使背负着侩子手的罪名,但能够潜移默化的将京都慢慢控制在手中,却是怎么都换不来的便利。有老皇帝愿意替他背负大部分罪名,朱成皓怎么能不趁机渗透自己的势力。
疯狂的血腥过后,老皇帝终于也意识到,继续杀下去的话,不但会惹了众怒,朝廷也会没有人用了。老皇帝杀人也不能谁都杀,有些人根基太稳,动起来难免牵涉太多,除了几个倒霉催的,剩余被扫除的,最多不过是四品。
朝廷十分宁静,各司各职,效率达到了空前的高,这时候贺文麒忍不住吐槽,文人就是需要鞭笞才会好好干活,不然的话平日里都忙着弹劾谁,博得一个千古名声去了。不过这种大洗牌,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几个凶悍的皇帝做过。
只是这样的宁静,分明给人一种风雨欲来的压抑感觉。三皇子与二十皇子经营多年,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势力一点点被吞噬,就算这个人是皇帝,也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挨打。两个一直斗鸡眼似的的皇子,第一次因为一致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一直不被他们看在眼中的太子,因为皇帝的支持,终于成了他们首先想要打击的绊脚石。
而这个时候,挡在太子面前的,除了皇帝,还有一个朱成皓。不用贺文麒的提醒,朱成皓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上一次杀俘事件好不容易过去,下一次再遇到的话,老皇帝能不能保住他,会不会保住他也是问题。
这一日早朝,照旧看起来一派和谐,太子几次就政事发言,得到了皇帝好几声夸赞,甚至大笑说道:“吾子甚肖吾,将来必有作为。”
跟前几次不同的是,不管是三皇子还是二十皇子,都是眼观鼻鼻观心,似乎对皇帝的夸赞一点儿意见都没有,但就是这样,才让人觉得不对劲。
以贺文麒的官职只能站在十分后头,但也能察觉今日朝廷十分不对劲,心中暗暗为朱成皓担心,三皇子他们要动手的话,第一个对付的恐怕就是他,谁让他大大咧咧的挡在太子身前,成了名符其实的靶子呢。
第六感这东西十分微妙,在贺文麒觉得大事不妙的时候,朝廷里头果然出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看似跟朱成皓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但最后却导致了不可回避的后果。
历朝边疆辽阔,北方的胡虏是心腹之患,每年都要来袭,朝廷的兵力大部分都被限制在那一块,跟明朝一般,实行了重北轻南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