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页

第26章

风雪持续了近二十四小时, 终于停了。雪刚停, 科考站里就全员集合了一次,安排两人一组轮番巡逻, 每组发了一支手枪。

总共十四个人, 分七组, 每两小时一次交接班。巡逻的时候两人尽量不分开,确保有警报时至少有一个人能够通过对讲机把消息传出去。

物资有限, 其他人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 尽量不要有过多体力消耗,食物已经按最坏的打算, 以最少的量分配。如果到食物耗竭了, 必要时可以去捕猎。水源是使用电能化雪而成, 暂时还是充足的。

发电站是科考站的核心,红旗站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使用常规的柴油机发电站,而是完全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结合的发电站,而整个南极大陆只有三个这样的科考站, 其中仅有红旗站在海啸淹没的范围外。哪怕是南极大陆规模最大的科考站美洲麦伦站, 它的发电机组完全是柴油机, 而柴油机组对柴油补给的依赖在这种环境下是致命的。

如果不确定补给什么时候能来,所有幸存的以柴油发电机组为核心的科考站都会坐不住的,抢占红旗科考站的意义就远不仅仅是获取一些物资那么简单了。

集会中科考队长——也就是那天对陶云出一行开枪的中年男子谢宏天——对所有人阐明了上述观点。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红旗科考站都是一块肥肉,也许红旗科考站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最后据点,因为一旦没有电, 就等于脱离了现代,对南极大陆的这些外来者而言,也就等于脱离了生存希望。

他们的武器太少,如果大型科考站离开据点来攻占,红旗科考站根本守不住,除非能够联系上高点的伏羲科考站。

伏羲科考站建立在南极冰穹最高点,生存压力比红旗科考站大多了,伏羲科考站是依赖柴油与风能发电机组为电力核心的科考站,平时风能发电站仅用于科研用电,生活用电还是依赖柴油发电。目前科考站虽然有电工,但是如果要把科研用电机组改装为生活用电,应该也有一定难度。关键问题在于,冰穹高点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如果不能保障生活用电,里边的现代人很快就会死亡。

伏羲科考站的科考意义比红旗科考站大,涉及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武器配备比红旗科考站齐全。不过,在这种环境下,跋涉去冰穹高点简直就是笑话,他们只能被动地等待伏羲科考站的科研人员离开那儿,来红旗科考站营救。

讨论了半天,等于讨论了一堆废话,登穹顶等于找死,留在这儿等营救很可能也是等死,出门无处可躲,一样是找死。说到底,众人只有在科考站等死一途最为稳妥,最可能死得晚些。部分队员甚至开始向神灵乞求,希望这片极地大陆上,幸存的人类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