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吴先生。”王教授的神情舒缓了一点:“我说的这些并不是想让你紧张,而是为你等一下的学习作好准备。接下来各位师傅会教给你许多具体的劳动方法,这些劳动方法,你可能会感觉——尤其是过段时间——很可能会感觉动作缓慢,不够效率,或者动作多余,浪费时间,到时候请你一定要记住我刚才说过的话,不要盲目改动。”
“因为这是数千年来,世界近百亿劳动人民的劳动经验,经过了无数专家教授的仔细研究,已确保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好了……”说到这里,王教授看了看表格,再抬头时已经望向了右边:“要交代的就是这些,现在开始吧,第一项是耙地,张师傅,请您先示范一下……”
一位大约年过六十,头顶已多是白发,脸上遍布皱纹,双手爬满了老茧的男子立刻站了出来,快步走进泥地,蹲下的同时,右手抓住手耙已经开始耙弄泥块。
整个过程,张师傅的动作行云流水,一秒时间都没有耽搁,完全没有了站在旁边等待时的拘束和紧张,也不知道事先演练了多少遍。
“请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的时间很短,两分钟左右,两位士兵帮吴清晨戴上一双连肘手套,王教授取出了另一柄崭新的手耙。
手耙全部由木料制成,明显彻底仿照了吴清晨梦中见到的样式,崭新干净,上面还有肉眼可见的毛刺。
递上手耙,王教授朝泥地抬了抬下巴:“请吧,吴先生。”
劳动最光荣……
想到自己甚至连碗都没洗过几只,现在却得戴一双可笑的手套走进泥地,吴清晨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耙地”这门学问的培训,吴清晨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对张师傅的动作进行模仿。
十几名士兵抬起好几面大镜子,分开层次,小心翼翼地跟着吴清晨前后左右移动,任何角度稍稍抬头,吴清晨都可以从镜子里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动作,然后参照张师傅的姿势,时刻进行调整。
更远一些的地方,地面上,桌子上,十几名士兵操作好几台摄影的仪器,完整地录下了吴清晨的耙地过程。
它们很快派上了用场。
简单的动作模仿持续了三分钟左右,吴清晨刚刚觉得自己的动作稍微有了点模样,王教授叫了声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