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页

本来只计划近距离看看燧石空间城的,中途顾松打电话过来说,看nasa这两天这么闹腾,让他们冷静冷静。

于是看到燃料充足,杨海胜就调整轨道,去追国际空间站了。

过去的每一次航天任务,哪有这样临时起意的?

也就是空天飞机的灵活性,和应龙号强大的能力,让这一幕出现了。

现在,应龙号已经再次进入了大气层。

应龙号能自己飞起来,就说明它能比航天飞机更顺利地降落。

航天飞机之所以要靠火箭发射起飞,是因为它从将近3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回来,在进入大气层之后速度太快,减速时的高热和高速,让航天飞机结构和材料压力很大。

所以,航天飞机的机翼只能做到那么小,减少这方面的风险。为了便于热防护,航天飞机的翼型才设计得那么厚,展弦比很小。

但这种构型,升阻比就很低了,低速状态下气动特性差得一塌糊涂,靠自己起飞就不能够。

而应龙号的发动机太强了。

有效载荷比能做到这么夸张,就充分说明了它在燃料方面的宽裕。因此,返回的时候,就足以使用发动机和矢量喷口,调整速度和再入大气层的角度,让速度降到合适的程度。

除此之外,它的材料又岂会简单?

顾松三番五次突出他在材料方面的重视,甚至博士论文都是材料方向的。又是高温超导又是纳米碳材料,应龙号的有这样的结构强度和热防护能力,实在太让旁人好理解了。

观测到应龙号在这个高度时的速度和轨道角度,nasa的技术人员都不约而同地彼此互望,交换自己的内心的波澜。

进入卡门线的时候,它的速度就已经低得足够惊人了。

在这种速度下,哪怕它的气动构型给热防护带来的压力很大,也不会有航天飞机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