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董卓擅权、雒阳大乱,自己独身上街时,不知如何竟被兄长认出,兄长喜出望外,二话不说便要将他一同带离雒阳,远离这等纷乱是非之地。

当时的他又惊又怕,惊于离别,也害怕离别。他同兄长折腾抗议数日,兄长非但没有同意他前去辞别的请求,还将他直接敲晕,塞进车中直直带回了荆州。

自己“不辞而别”,郭瑾定会以为他出了意外,照她执着的性子,当年指不定是拖到雒阳火起的当天才被迫离开。

他也曾想过学成后要去见她,可每每想到在这糟心动乱的岁月里,对方可能早便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就开始反反复复地犹豫了起来。

“郭瑾”二字,俨然成了自己的心结。

见眼前的少年沉吟片晌,而后二话不说地抬脚便走,司马徽愣怔片刻,方讶然唤道:“孔明这是?”

诸葛亮回身招手,面上依旧是那副冷冷清清的样子,可司马徽却自他眼中瞧出几分难得的雀跃与欢喜,“去许昌”。

翌日清早,晨曦如虹。

两人乘车出发,自南阳一路北行,及至许昌城中,已至197年初夏。

自年初农学司落成,郭瑾便没日没夜地操持起农学司诸事,除亲自培训人员,并开设畜牧、养殖等各类学堂外,还首创九州交流会,鼓励各州人士前来许昌参观交流,意在促进曹魏文化输出,并在此基础上起到吸引人才的效果。

司马徽同诸葛亮一并抵达许昌城时,只觉城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似乎比当年的雒阳盛景还要繁华三分。尤其是坐落于城南的农学司门前,每日皆会挤满络绎不绝的各色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