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页

“再往后,我发现我们也就做黄页这种停留在咨询服务方面的事儿靠谱,但客人太少了,需求不够,信用也不够。我又换了个思路:咱也不光为企业做生产环节的咨询服务,咱直接做技术需求的匹配。

实物货物的非标性太强了,这个坑十年都填不上。但是国内很多企业目前更缺的是技术指导标准和解决方案。很多小众行业技术知识,外国其实是有的,但国内翻译和正规出版渠道太慢,有些需求需要出版,但出版社不做小生意。

我反正弄了个做黄页的刊号,就想着在出版行业再多走几步:咱可以在黄页上搜集那些需要外国已经有出版的、待翻译的技术资料的客户的需求量,然后让他们拼凑拼单吗。比如一本机械类的外国期刊杂志,某一期,要是黄页上找到100家国内企业需要,咱就想办法翻译一版,正版地卖。

不过需求量太小,咱就收费贵一点,一本技术资料可能几百上千块——但这至少也比他们再单独找翻译翻一次要便宜不少,也算是为行业做点事儿,积功德了。

不过这事儿一开始做,也是困难重重,搜集需求的时候,客户来电来信说需要某某技术资料外文书籍的很多。结果我试着出版了几本,到了付钱的时候他们又嫌贵。特么的害得我现在都不敢把私人小老板来电反馈的需求统计进去了。

后来我想了一招,去年中行不是发行了长城卡么,那些没信誉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私营小老板,我就要他们提供信用卡信息供我验证担保……具体繁琐着呢,我还在设计堵漏。这次来京城,我本来主要目的,也是想跑出一家正规的出版社的执照。

你也知道的,我原先只是给我那个供应商黄页、还有临时统计客户需求要出版的技术资料书籍,每次特事特办单独跑书号的,太烦了,要是能做大,还是自己弄家出版社可靠。

我也是学乖了,实体的企业,不能介入太深,咱还是在商业和技术咨询领域,先把黄页的模式,在中国做起来吧。至少这种东西不涉及太多自己的网络,有媒体就够了,至于配送书,大不了寄邮政的额外付费加急邮包好了,书这种东西也不会寄坏。”

马风大吐苦水,把他这两年来n多异想天开的路数,渐渐实退虚进的过程,诉苦了一遍。

顾骜隐隐然觉得,他这个“小众工业品需求撮合平台”,怎么有向纯出版咨询退化的趋势。

不会最后变成一个只卖商业信息杂志和做铛铛网亚马逊的模式吧?

确实,如果非要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要借助电视购物黄页等传统媒体,就把这种生意做了,还真只能做贩卖知识的商人。

这玩意儿不要求物流,沟通成本也低。只要互通有无把需求的大是大非商量好了就行,没那么多非标的弯弯绕。

历史上亚马逊在美国最初也只能卖书和卖咨询信息,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你的出版社跑到手了吗?”顾骜听完马风的全部吐槽后,忍不住问。

要弄到一个出版社的指标,那人情可不小,而且92年之前,估计都不会给你机会纯私营民资弄到出版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