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最重要的密报,曹操翻到次级的卷宗,打开一看,所记载的姓名称得上是刻入头骨的熟悉,同时也和刻入头骨一样让他头疼。
祢衡。
等发现自己一看到这个名字就会条件反射地起创后反应,曹操闭眼念了会儿《道德经》,随即睁眼,一字一句地仔细查看与郑平有关的情报。
郑平带着部曲与家人在许都落户后,继续回学舍抄书。他选的住处正好是孔融宅邸的隔壁,因此时不时地到隔壁孔融家串门,偶尔小住一晚。
曹操还未想好对郑平的安排,但他知道“祢衡”素来性傲,又身具才名,身负爵位,不好久居白身,因此暂时寻了个掌管文书典籍的文吏一职,秩六百石,不算过分丰厚,却也不会让人觉得薄待。
他还特意给郑平选了个事多又不至于累到人的部门——事多,能消耗郑平的精力,减少他在自己面前出现的频率,以降低毒舌的覆盖面;不至于累到人,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若是太累,万一郑平以为自己这是故意针对,狂性发作前来撒气,那简直是得不偿失。
郑平任了职,打卯的地点从学舍变成了衙邸。
只以“文”这一道而言,不管是“祢衡”还是“韩衡”,都是公认的文思斐然,风采天成。
同衙属官最初对郑平颇有避忌,但时间一长,发现郑平没有似传闻里的那样——逮着谁都乱咬一通。除非被人招惹,不然他充其量只是嘴巴锐利了些,并不算特别难相处。
因此,当这些沉浸于文的文吏对郑平的文才有了充分认知后,他们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新同侪,曹操想象中的孤立、冷待并未发生。
——当然,曹操所想的孤立是郑平孤立他们一群,以某人不吃亏的性子,不管去了何处,与他对立有多少个人,都没人有办法孤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