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趟的时候,殷若虚又往北开拓航线,这是他最熟悉的海域,海图熟记于心,以往合作过的商业贸易伙伴也完全可以用得上。
但这一条航线上,盘踞着大量的倭寇,他们曾经被殷若虚率领殷家船队打得抱头鼠窜,彼此间结下了大仇。
如今殷若虚从头再来,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实力,这群倭寇自然是跃跃欲试,想要一雪前耻,劫了殷若虚的船队,顺便发一笔横财。
殷若虚早有所料,他在出海之前,就提出雇佣海门港的水师作为护卫,既有钱赚,又能练兵,包景年自无不允,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包景年在水战上是个外行,更别说海战了,他从盛长桢那里了解过殷若虚的战绩,心中也知道殷若虚日后定非池中之物,于是就只派了一个副将从旁协助。
他还嘱咐副将听从殷若虚的号令,实际上,就是把护航水师的指挥权交给了殷若虚。
要是在大周境内,这样的做法势必招来无数非议,包景年和殷若虚肯定要吃不了兜着走。
但这里是交趾,是海门,远离大周本土,是处于军管之下的特别地带,包景年等于就是土皇帝,各种事情操作起来就方便了许多。
殷若虚也不是畏首畏尾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保护船队贸易成功,因此也没有推辞,只是私下好好谢过了包景年。
为了勾引倭寇来袭,殷若虚将包景年拨给他的水师伪装成了普通水手,神臂弩、霹雳炮等水战利器全部藏在了毡布之下,完全是一副普通商船的样子。
倭寇果然上当,在东海上集结了两千余名生倭,摇着数百小舢舨将殷若虚的船队围在中间。
殷若虚一声令下,神臂弩齐发,霹雳炮乱轰,直接就把这群嗷嗷叫的生倭给打懵了,中箭落水者不知凡几,整片海域犹如下饺子一般。
殷若虚又下令乘胜追击,彻底歼灭了来袭的生倭,令盘踞在东南沿海的倭寇元气大伤,暂时失去了再战的能力和勇气。
海战得胜的同时,殷若虚这次往北航向的贸易,又是大获成功,回来的时候,又和倭国当地的大名交易,换来了十几船白银,运抵海门后,再由陆路转卖本土,赚了个盆满钵满。
第三趟,也就是现如今这一趟,经历了前面两次成功的航行,殷若虚已经在海门港的商人中树立了威信,被许多后来的小商人视为偶像。
殷若虚借着这股东风,出面联合了海门港的几十家大商会,大家一起出海,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保证航行途中的安全。
此行船上装满了从大周本土运来的丝绸、瓷器,还有各种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几百艘大船一齐扬帆,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这次出航并没有止步于南海,而是一直向前开拓,波斯湾、红海和东非沿海,全都留下了来自海门港船队的足迹。
船队将带出去的货物全部卖完之后,又满载着金银、香料、象牙等贵重货物返航。
海上天气变幻莫测,再老道的水手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好在众人做足了准备,群策群力下,总算是有惊无险,如今,海门港已经遥遥在望。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次的航行,圆满成功了。
在所有人都在兴高采烈地庆祝,同时期待下一次赚钱的机会时,殷若虚却仰头眺望着北方。
这次海贸结束后,他暂时不会再出海了。
南下之前,殷若虚和盛长桢有过约定,在海门呆满一年之后,就要和包景年一起重回汴京。
海门港再好,终究只是一隅之地,比起大周的那些巨港,海门港不过是个小弟弟,殷若虚此去,就是要向朝野上下证明,海贸的利益到底有多么丰厚。
废除海禁,利国利民。
而且,此去并不全然是为了公事。
殷若虚捏了捏怀中还留有余香的信笺,眼神渐渐空蒙,思绪不断飘远,越过崇山峻岭,一直飘到汴京城中某处幽静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