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7页

“您的未婚妻真是幸福,能够见证您获颁诺奖……”布鲁默夫人拉着景语兰说了几句话,终究,瑞典人并不是很擅长言辞的,很快就让胡池插了进来,左右逢源的决定了聊天内容。

布鲁默夫妇就此变成了免费的瑞典探子,开始给胡池普及各种商界信息。

在信息匮乏的87年,这些信息对代表团是很有些作用的。

“一会儿,我和你们坐。”胡池找到了理由,怀着无奈的心情,道:“杨锐你们坐头等舱好了,我们可以聊天说话,更有意思。”

杨锐耸耸肩,却是回头找了本自己的《基因组学》的英文版,认真的签了名,送给了布鲁默夫妇,令两人颇为惊喜。

听着两人毫不费力的读出拗口的专有名词,杨锐对瑞典人的科学素养也很是佩服。

甭管诺奖身前背后有多少阴谋诡计,这近百年的科学盛典举行下来,也真真是不容易的。

第1419章 亮相

瑞典以弹丸小国中立于二战,独立于冷战前线,期间的故事写出来,凑上一书架还是不难的。

要说维京人曾经也是辉煌过的,但终究也就是海上游牧民族的货色,在世界史上并不算是什么重要角色,最多给文娱事业增添了一抹亮色罢了。

抢来的财富,除了著名的海盗故事里的满箱金币,普通人是不够花的。

瑞典人富起来,基本是随着科学大爆炸的步子起来的。

从诺贝尔的炸药致富,到国家社会主义的高福利,瑞典人基本都是依靠双手和技术赚来的钱。对于诺贝尔奖,就像是布鲁默所言,瑞典人只分喜欢和热爱两种人。

虽然围绕着诺贝尔奖,既有正面的议论,也有背面的议论,但在诺奖评选与颁奖这段时间里,就好像是瑞典国的贤者时间似的,人们的脑海中升腾的,往往都是正面评价。

面对外国人,瑞典人对诺奖更是只说好的,不说坏的。

当然,典型的瑞典人是不说话的,他们只是默默的关注,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盘旋在天空中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