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的利益太大了。
不扯学术目标,仅仅是节省下来的经费,都要以千万美元来计算。
他们所能带来的宝贵经验,是其他实验室要用海量的资金堆砌起来的。钱学森为何能被称作是价值5个师的男人,因为他在冯卡门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里已经烧掉了超量的资金,而冯卡门为什么敢在喷气推进实验室用海量的资源来烧远程火箭和空气探索,因为他已经在古根海姆气动力实验室烧过风洞了,而在烧出了名贵的风动之前,冯卡门在亚琛工业大学的气动力研究所,烧了超不多14年的经费,才储备了大量的经验。
钱学森等于跳过了前面的所有步骤,他固然还是需要购买相应的仪器设备,做许多的重复实验,但其数量和成本已大大降低了。
这项工作,换成另一名非冯卡门系的学者,是做不来的。
再严密的实验记录,也记不下学者们脑海中的每一个思绪。
一支成功的科研队伍,就像是一支夺冠的球队似的。
成功和夺冠一样,都是具有属性加成的,那种濒临成功的触感,那种面对成功的战栗,那种在最压抑的时刻对自我的压抑,是不能用数据来衡量的。
弱小的夺冠队伍,会在成功之后,成为豪门的菜市场。
弱小的科研队伍,一样面临着成功后的被肢解。
80年代的中国的封闭性,给了杨锐极大的转圜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无视所有研究员的诉求。
世界名校的教授头衔、一年数万乃至于数十万美元的薪酬、世界最好的研究和生存环境……
杨锐能够用于竞争的,只有荣誉、未来、故土和爱国的羁绊了。
他是不可能在离子通道实验室开出数万美元的薪酬的,数万元人民币都不可能,80年代的北京的诱惑力,也远远不能与纽约和东京相提并论……
哪怕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们,不在乎所谓的荣誉,不在乎所谓的头衔,不在乎所谓的金钱,杨锐依旧要给他们。
他是做科研的,不是做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