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是,我都没来过瑞典。”聂良平立即撇清自己。
随着杨锐的目光的转移,秦修成也莫名其妙的颤了颤,说:“也不是我。”
大使馆方面带队的赵泽莫名其妙的看着几个人,皱眉道:“你是哪个单位的?这是演双簧呢?就这个酒店,两人一间,24小时有热水,怎么就让你不满意了?我给你说,别说你的级别不够,国内就是好些部级副部级的干部来了,也住这里。”
他提前看过名单,知道此行是学术代表团,确认里面没有什么高级干部和超级二代,所以说话满不在乎。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到瑞典的时间长了,赵泽对于国内的人事关系也就渐渐的失去了敬畏心,他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继续留在瑞典,或者转任其他发达国家的大使馆干部,所以,对于中国的国内学术界人士,赵泽一点都不想伺候,管理着他们不出事,也就罢了。
杨锐的心情却是一下子变糟了。
他来瑞典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词:跑关系。
跑关系在诺奖的历史上并不稀罕,在学术界也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禁忌。早些年,还在用书信做交流的年代里,学者们跑关系的信件满世界飞舞,许多都留存了下来。
不过,跑关系不等于行贿,而更应该归结为高层次的刷脸。
譬如说,两个人同为物理学家,论文和专著都有不少,那么,谁更受学术界的认同呢?当然是那名最常出现在沙龙中的物理学家了。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你的成果和思想。
在获取荣誉方面,科学家与艺术家是一样的。
学术成果或者艺术成果,只是荣誉加身的条件之一,你还得将自己推销出去,推销给其他科学家或艺术家,推销给媒体界乃至于世界。
梵高不是那么好做的。
对科学家来说,成为梵高式的人物,不仅代表着悲惨的命运,还代表着被浪费的天赋。
梵高不被当时的艺术家与普通人所欣赏,但他依旧可以作画。科学家若是不能得到学术界、政府、企业界或者公众的任何一方的欣赏,他首先面临的就是经费短缺导致的实验中止。
得到诺奖,对于文学家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