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的文章,自然要基于自己的学术诉求而形成。
最起码的一点,他更乐意积极的推动基因层面的研究,也希望中国更积极的参与到人体基因组计划中去,如果他的观点被认同,自然有人的项目会受到损失。因为预算总额是早就确定好的,有人的经费多了,有人的经费就少了。
杨锐对此没有丝毫的愧疚感。
科研就是战场,我的枪法好,我就要挑更好的子弹,拿更多的子弹,用更好的武器,这个时候搞谦让,是对所有人的不负责任。
当然,具体到程序上,到项目的机械性分配方案上,杨锐就不需要搞什么创新了,哪一代的863计划设计的更好,更适合当前的国情,甚至是任何一种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设计的好,都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这样忙活了两天,杨锐算是将自己之前提供的方案理清了,老曹等人更是高兴的不行。
就连不怎么爱说话的米教授,也直接评价道:“有杨锐在,起码节省我们两个月的时间。”
于是,杨锐得到了新的称号——
“二月杨”
虽然感觉上像是一种好吃的食物,但是,满房间的人都是“二月杨”,“二月杨”的喊着,杨锐也就只好习惯下来。
“二月杨”
“二月杨”
“杨主任”一片二月杨的喊声中,突然有人叫回原来的称呼,却是让杨锐一下子有些不适应。
转过头去看,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吕寿吕区长。
随同在他身后的,还有李星洲,以及两名不认识的干部。
杨锐的脸色,刷的就冷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