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0页

有的实验室凑到条件了,就赶紧写成申请书,投过去,然后,或者通过关系拿到经费,或者就忐忑不安的等待着公正的小手抚摸到自己。

做导师的,通常就是负责凑条件,找关系的。有的项目基金对实验室面积有要求,有的对仪器设备有要求,有的对导师的资格有要求,这些都属于正常的,还有非正常的,对导师的户籍有要求的,对导师的学历有要求的,甚至对婚否有要求的,反正,萝卜坑的故事哪里都有。

杨锐刚开始读研的时候,就有接触过项目申请书,那时候还是给师兄打下手,权当了解,等到研二研三,他自己做了师兄以后,做标书的时候就多了,像是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之类的,全文看过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片面的了解一下各项要求,还是很自然的。

如此一来,杨锐脑海中也就存下了许多的相关资料。

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科研界,这些资料,其实可以说是千金不换的。

诸如“发展纲要”这样的资料,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做擦屁股纸都嫌硬的,你知道未来二十年要重点发展的是高分子材料,那又如何,该搬砖的照样搬砖,该做高分子材料的照样做高分子材料,搞基础生物学的明知道前途渺茫,照样没路子转行。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成体系的判断,却实在是太考验人了,就像是无数人讨论的“运10”,究竟是发展还是放弃,所需要考虑的要素实在太多。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的判断了,还牵扯到对国际局势的经济发展的判断,对未来的国际局势的判断。

当然,“运10”这种应用性很强的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科学家来做决定,那么,是否大力发展“离子通道”的研究呢?“基因组学”呢?如此专业的问题,大约只能是科学家来做决定了。

而在两者之间的问题,更加不好判断。中国是否需要参与到“基因组”计划中去呢?历史上,中国到了00年前后,才做出了参加的决定,算是赶了个末班车,完成了1的基因组测序,事实证明,稍微晚了一些,但总比没做的好。

再靠近政治和军事一些,比如说,我们是否要继续开发和研究生物武器?是否要继续开发和研究核武器?基因武器距离我们有多远?现在开发会不会白花钱没成果?现在不开发,会不会让人直接一招爆头了?

事实上,这种资料,就像是当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一样,它在一年内,三年内,五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放眼10年后,20年后,它的影响却决定了10亿人的辛苦工作,究竟是发挥了100,发挥了120,还是发挥了20。

中国早期的863计划,自然是免不了有诸多的不足与漏洞的,即使与同期的外国的相似计划,例如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星球大战计划),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亦有所不如。

然而,国家级的科研发展纲要的问题,就在于,你只能请本国的科学家来完成它,即使本国的科学家的水平比诺贝尔奖得主差两个阶级,也不能允许外国的诺贝尔奖得主插手期中。苏联人反其道而行,结果“休克疗法”直接变成“立卒疗法”,或许,他们当初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对中国学者和中国政治家来说,由本土学者完成本国的科学计划是理所当然的事,早些年,中国人是体会过外国学者插手之后的结局的,曾经的苏联老大哥在变成苏修之前,也并不总是本着同一个理想而为你着想的。

杨锐是根红苗正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声望,虽然不足以他来撰写一篇完整的科学发展纲要,但是,杨锐要是撰写一篇生物学的发展纲要,还真的不能说是自大。

杨锐将吃的干干净净的鹅骨头在桌子上敲一敲,又用旁边的湿毛巾擦干净手,然后扶正笔记本,迅速的写下多个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