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手说“好”,就尾随着记者们的大军转向了。
须臾,一间法庭的会客室,就被布置成了简陋的新闻发布会会场。
本杰明端坐其上,旁边是杨锐和达尔贝科。
蔡教授等人也随大流来到了会客室,挤在一个小角落里,看着安之若素的杨锐。
“这家伙,是在美国火起来了。”刘院长嘿嘿笑了两声,看向来自清华的沈兴德,笑道:“我们北大的学生,还是蛮厉害的,是不是?”
沈兴德身材瘦弱,也有一般知识分子的沉默寡言,但在学术和荣誉方面,沈兴德却有异于常人的标准,他定定的看了刘院长一眼,道:“不算你们培养的。”
“咦,怎么不算我们培养的,我们北大的学生,货真价实呀。”
“大二就发表诺贝尔奖级的成果?这是能培养的吗?”沈兴德难得多说两句话,却是相当有力的驳斥。
刘院长低了低头,道:“我承认,我们北大不能用两年时间就培养出这样的成绩,但是,北大的宽容开放没有阻止杨锐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的成功,对不对?”
停下来,刘院长又问:“清华能做到吗?”
这下子,沈兴德说不出话了。
清华向来是以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著称的,工程师般的严谨作风代表着清华的风气,开放更是从来都与清华不搭界。如果是在清华,别说像是杨锐这样独立做研究了,就是晚上的熄灯时间都有严格限制。集体上自习,集体吃饭甚至集体游行都是清华的传统。
刘院长一击致命,满足的笑了起来,道:“杨锐,只有我们北大才能培养的出来。”
“只要别被美国人拐走了就行。”沈兴德退后一步,不再争辩。
刘院长和蔡教授一起看向坐在杨锐身边的达尔贝科。
比起蔡教授这位中国生物界的大拿,达尔贝科这位世界生物界的大拿显然要厉害的多,对研究员们的诱惑力也要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