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许正平没听懂。
杨锐笑了笑没说话,而是对面前的田兵伸出手来,道:“田教授,你好。”
田兵也连忙打招呼,紧握杨锐的双手。
许正平没办法再问下去了,他自然不会知道,在杨锐的印象中,田兵未来的成就正是苏先凯和范振龙的七成。
简而言之,田兵是清华学者中的佼佼者,但苏先凯和范振龙是地方院校最顶尖的。
不过,相较来说,招募田兵这样的清华学者仍然更困难,而招募地方院校的顶尖者的麻烦在于筛选。若非杨锐拥有更“长远的眼光”,他基本不可能将苏先凯和范振龙从遥远的二流学校里挑选出来的。
苏先凯和范振龙也要花费更多的功夫,才能从同事中脱颖而出。
比起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做科研还是相对容易出头的,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最容易出头的,永远是经过了多轮筛选之后的佼佼者,就像是坐在杨锐面前的田兵那样。
田兵和许正平类似,高考进入清华,努力学习并经过艰苦的竞争,成功留校,从给教授们打边炉做起,一步步自助教到讲师,从讲师到副教授,也算是在中国科研界登门入室,留下了名字。
不过,到了副教授,再想更进一步就很难了,在清华这种牛人聚集的地方更不容易,尤其是田兵和许正平这样的留校生,他们相对于地方院校引以为自豪的文凭,比起如今大学里越来越多的海归派,反而显的弱势。
尤其是海归的博士们,用一两年的时间熟悉一下环境,转眼就是副教授,实在让打拼多年的本科老教授们情何以堪。
但国家政策就是如此,一等出头大海龟,二等出头小海带,三等出头清北留,四等出头被枪打。
田兵不停的做实验再做实验,以期得到超卓的成果,晋升教授,从而将这条漫漫长路走到底——也是因为他有做研究的天赋,他才能选这条路。
杨锐的目标,则是向田兵展示出远胜于清华实验室的条件。
兴建不到一年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自然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