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学校,更多的人通过电视采访,认识了杨锐。
此间人等,钦佩者有之,感怀着有之,畏惧着有之。
真正感受到差别的,反而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许正平等人。
以前的时候,他们要去学校后勤处要些东西,或者做报销登记的时候,总是排在别人的后面,现如今,基本都是他们排在前面了。
时不时的插队,更是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汪们欣喜若狂。
节省了多少时间呀ヾ(●w●)ノ
然而,李冲同志的采访,并不是到了理查德实验室的科研竞争就结束了。
当周的栏目播放之后,第二个星期,有关cr的采访,又准时上线了。
第720章 热情澎湃的日子
自始至终,cr的难度都是不高的。
除了耐热聚合酶的部分,稍稍花费了一点时间以外,剩下的部分,杨锐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用三两个月就完成了。
这比钾离子通道的项目轻松了不知多少倍。一样是有方向性的优势,钾离子通道的项目,却是让杨锐一并整个实验室,以非常紧张的进度,拼命似的工作了半年才完成的。
事实上,不论是以学术性来说,还是难度来说,钾离子通道的项目,都是杨锐截至目前的巅峰之作。
同时,它也帮杨锐好好的刷了一波脸。它是证明杨锐学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标杆之作——要将一个小团队管理好并不难,但要集合一个小团队的全部力量,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一项困难的工作,圈子里的学者,很少有人如此有自信的。
也是随着钾离子通道的引用数的增多,影响力的扩张,杨锐在国际生物圈子里才有畅通无阻的感觉。若是纯纯的cr的话,学术精英们不一定认可。
然而,成就这个东西,不是看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