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页

私营公司对学术的崇拜也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生物领域,学术骨干的存在就是一个公司存在的基础,没有人敢对高端学者等闲视之。

这一时期,欧美特别是美国地区,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成就也很令人惊叹的,往后看30年,主要工作完成于80年代的诺贝尔奖,很多都出自于私营公司。

杨锐亦是笑的合不拢嘴,迅速翻开期刊,首先确定自己论文的名字和内容,发现的确是cr无疑,已是兴奋的想要跳起来了。

在杜邦即将发起诉讼之前,有这样一篇文章出笼,实在是给了他不小的底气。

“容我先看一下。”杨锐说了一声,就低头重读起了自己的文章。

作为顶级期刊,《自然》接受论文和发表的速度都算是快的,即使如此,相隔两三个月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哪怕是到了网络时代,这个速度其实也没有提高,区别只在于学者们可以通过期刊社的在线平台上传自己的文献,第一时间保证了论文的相关权益,但要想从在线平台上通过审核,继而发表成铅印,依旧耗时颇长。

杨锐迫不及待的打开《自然》,也不去管其他人。

王元胜与随后而来的李厂长接手了接待工作,几名中方干部通过翻译,与英国人随便的聊上几句,就好奇的问起了《自然》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弗兰奇毫不犹豫的帮杨锐一通海吹。

反正吹牛不要钱,闲着也是闲着。

西联厂的干部们却对英国人很是看重,他们虽然之前抵抗的声势浩大,但从内心里,洋大人的光环还是很强烈的。

现在,弗兰奇认真的帮杨锐吹嘘,却让大家颇有怪异之感。

好在杨锐很快就看完了新一期的《自然》,弗兰奇也就吹嘘对象重新放在了杨锐身上。

一会儿,两名负责技术检查的英国人回来了。

弗兰奇向众人告了个罪,几个人窝到一起开始商量。

杨锐笑容满面的挥挥手,一个人攥着《自然》在那里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