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页

这样的规格,大部分学校都是玩不起的。

而在1984年,杨锐的五万元首期资金,也是妥妥的独立实验室的高规格,除了北大清华能出得起这个钱,其他地方高校只有流着哈喇子羡慕的份。

同样的,杨锐拿出一万元的起始资金,对于科研组来说,不说高不可攀,也是高高在上了。北大生物系里面,有一半的科研组的起始资金拿不到这个数,而在北大以外的地方高校,至少九成的科研组没有一万元的起始资金。

在用钱砸人这条道路上,杨锐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重锤。

没几天功夫,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就收到了满桌子的简历,或者说,是履历表。

这些履历表,有的是真人送来的,有的是寄送过来的,最远的来自云南……

风雨兼程六千里,实在让杨锐怀疑80年代人的消息渠道。

而在一堆履历表中,杨锐也如愿的找到了熟悉的名字。

终于……杨锐都要哭出来了!抓一只小牛我容易嘛我!

……

第539章 纠结

被杨锐逮住的小牛名叫苏先凯,才从大连轻工业大学毕业三年,而在杨锐的记忆里,这位最终凭借酶学方面的研究,荣登工程院院士的宝座。

真正的未来大牛,现役小牛!

杨锐恨不得抱住这家伙的简历亲两口,有这样一货加入,他的仪器才不算是白瞎了!

成功无侥幸。

任何一名能做院士的研究员,都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