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文件,是捷利康的科技部用人力检索出来的近期论文索引,凡是与钾通道和基因克隆相关的论文,都被收集了论文的主要信息,罗列于其中。
在捷利康内部,这样的检索是在计算机时代以前,制药公司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必要手段。杨锐关于辅酶q10的论文,也是被捷利康这样发现的。
在诸多跨国医药企业中,捷利康是最舍得进行科技检索并进行专利购买的。他们也是ib和甲骨文此类公司最初的客户,不到90年代就用上了计算机和数据库。
当然,也有一些跨国制药企业更倾向于自己研发药品,而非收购其他公司的专利或者其他公司。此类制药企业的科技检索投入就要比捷利康低,但也不能不进行投入,因为他们也要尽可能的了解医药领域的关键性的进展,比如钾离子通道的功能若是被研究清楚了,心脏以及神经医学方面的药品肯定会有新一轮的竞争,不花钱做科技检索的,就要花更多的钱抢时间。
对杨锐来说,他需要确定理查德有没有不要脸的去抢占先机,以期做出应对。
杨锐真正担心的,不是理查德能不能完成实验,而是理查德会不会在听说杨锐已经发表了论文的情况下,不顾脸皮的发表一篇低端论文,脸皮都不要的争夺名声。
这也正是杨锐描述给朱家豪的自己。
照杨锐想来,如果理查德不准备玩阴的,那他无论是相信还是不相信朱家豪所描述的杨锐,都不会抢险去发表一篇低端论文。
而如果理查德真的存着一分,如果竞争不过,就先写一篇小论文,然后成年累月的玩专利撕逼游戏的心思,那他多数就会相信朱家豪所描述的杨锐,进而对等于主动认输的杨锐更加放心。
因为理查德和杨锐的身份是不对等的。假如北京大学的大一生杨锐发表了一篇小论文,稍晚一些时间,加州大学的名牌教授理查德发表了一篇大论文,那科学界最多是将之当做一桩趣谈,同时将所有的荣誉堆在理查德身上,顺便给杨锐一点安慰奖。
理查德根本不必去追着杨锐的步伐,先发表小论文,那会拖慢他的进度,减弱他的论文的力量,反而降低了可信度。
但是,假如加州大学的理查德教授先发表了一篇创意优秀的小论文,接着北京大学的大一生杨锐发表了一篇创意类似的大论文,那科学界是不会轻易将荣誉送给杨锐的,他们首先会说,杨锐的论文证实了理查德教授的创意,然后分一些荣誉给理查德。
更糟糕的情况,是杨锐发表大论文的期刊社的编辑或审稿人,提前读过了理查德的小论文,那他们很可能会要求杨锐将理查德教授的文章作为引用,邮件往来进而拖慢速度,给理查德团队以更多的机会以补充大论文。
纵观科学界的撕逼大战,有一半的情况是前辈和后进之间展开的。
所谓的学霸和学阀,在这种时候尽显优势。
截止今天,捷利康没有检索到类似的论文,就说明杨锐的大论文,抢在了理查德小论文前面,作为一篇论据充分的文章,它的说服力是超过作者本身的,杨锐也不用分任何一丝一毫的荣誉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