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页

黄仁也是担心的要死,听杨锐这么一说,忙道:“我去山下拍电报,能不能多说点……”

“多少字都行,把话说清楚。”电报是按字算钱的,一般都是简略缩语,想说多少说多少,都是土豪作风。

黄仁跑步去自行车棚。

刘康斜看一眼,得意洋洋的道:“不行了吧?还真以为分数线会按照你们的想法来,这下子,我看你怎么说。”

“刘老师,注意影响。”杨锐淡淡的给了一句。

或许是语气太怪了,刘康抬眉道:“什么意思?”

“你是西堡中学的老师,分数线按照我的想法来,不是什么坏事,对吧?”

在校长的注视下,刘康呵呵了两声,说:“是。”

“那就按照我的预测线来做志愿预测吧。”杨锐其实也是需要各个学校的预测线来验证的。

在30年后,补习老师已经不太需要预测高考分数线了,杨锐对此也不专业,他主要的依仗就是脑海中的记忆。

最终的分数线,其实就是以一个省份为样本,排名排出来的一条线,超过这条线的人数,正好就是全国各个大学分配给河东省的名额数量。

因为这个分数线的样本如此之大,发生改变是比较难的,但是,出于谨慎,杨锐还是希望有些外部的信息来佐证它。

一中的预测线比实际分数线略高,已经足够令杨锐满意了。

至于南湖一中的预测线,在杨锐看来,自然就是错的了。这也不稀罕,30年后还有错的离谱的分数线预测,何况是80年代。

甚至连南湖一中怎么错的,杨锐都不关心。也许是锐学秘卷的影响,让南湖市的一些学生的分数提高了,也许是南湖的教学质量飙升,也许是今年的生源格外好,谁也说不上来。

杨锐只要抓住最终的分数线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