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上市算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操作了,赵明阳看中的不是这家公司可以借壳上市,看中的是这家公司旗下有一大批过气多年的艺人。
这些明星人均都差不多40+了,在这边基本没任何市场,港岛这边不止有本地明星抢市场,还有日韩欧美等地过来抢一下市场。
而且很多明星在这里已经过气了,类似一些内娱老一辈的艺人,比如九十年代那批明星,很多现在的人压根不记得,甚至想不起来了,一些有过火遍大江南北歌曲的歌手如今也无人问津了。
很多内地观众熟悉的港岛娱乐圈艺人,那时候大家看的作品都是他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拍的,千禧年左右一大批港岛娱乐圈的艺人就彻底没活了。
这群艺人基本都是偶尔接到个活,然后平常打工,除了双周一成这类常青树外,大部分艺人都没什么市场了,内地观众以为一些艺人在港岛应该很大,实则就过气了。
就像当初的金童玉女歌手,在内娱那基本家喻户晓一样,后来就无人问津了,娱乐圈能火二十年的常青树屈指可数。
内地观众之所以以为很多艺人在港岛还火的原因,是大部分观众千禧年后才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作品的,时间差。
比如很多电视台0405年还在播放八十年代的港剧,这类的时间差让人产生了误解,实则一群艺人在港岛都过气很久了。
所以千禧年后大批港岛艺人来到了内地,准确说是港台艺人都这样。
在内地的收入是多少?十天工费比他们在港台一年赚的还多,这在港台娱乐圈不是什么秘密,也是为什么内地观众会说一些港台艺人过来捞金了,因为在港台他们的收入就和普通打工人收入差不多,没任何爆发式收入。
主要是港娱早些年,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巅峰期,港娱那时期是亚洲最强,没有之一,号称东方好莱坞。
那时候他们的市场是整个亚洲,r本那边音乐当时强,但整个娱乐市场比港娱差远了,主要是港娱那会儿批量造星,一波又一波,而且港娱最强的并不是港乐,而是港岛的电影产业。
顶尖的编剧,顶尖的导演,顶尖的演员,源源不断的出现,一波接一波,全部汇聚港岛。
港娱那会儿其实没在内地市场赚到什么钱,大家看的基本都是盗版影视,听的歌曲也很多都是盗版的。
那时候港娱赚的是亚洲其他地区的钱,尤其日韩新马泰等地的钱。
比如当年寒国街头张贴的海报都是哥哥和祖贤他们的,龙叔当时在日韩的人气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了。
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很多明星不敢轻易公开恋情,原因就是龙叔当初公开恋情,r本那边有粉丝接受不了就……
发生了一些残剧,后来大部分明星不敢轻易公开恋情,那时期亚洲的娱乐中心就是港岛,这也是为什么港岛会在很多动日漫和影视剧中出现的原因。
当时港娱在整个亚洲市场没对手了,所以一批演员和导演才去好莱坞寻求更大的突破,因为他们已经独孤求败了,只能出去才能提高知名度。
但也正因为这个时期,港娱被人偷家了,日韩开始发力造星,他们开始占据了亚洲市场,而欧美那边也看到了亚洲市场的巨大蛋糕,开始过来分蛋糕了。
港娱很多人都去米国闯过,成了就说出来,没成就不说了,说去那边留学,大部分说去留学的都是没闯出来的。
就是这个时期,让港娱空出了巨大市场给其他家分食了。
尤其是影视行业,分水线在95年后,亚洲市场被欧美日韩疯狂占据,港圈那批人再发力已经晚了,因为日韩和欧美联手了。
欧美风音乐开始流行,欧美团队帮日韩拍电影,出题材做后期,之前欧美影视剧在亚洲其实并不是很流行,因为水土不服,但换个思路,索n和七星都相继收购欧美的影视和音乐公司。
把里面的员工带过来一起做影视做音乐,做娱乐运营,欧美的强项就是资本运营,还有一大批港圈的编剧被挖走了,留给港圈基本就一空壳了。
大批从业人员没有工作了,而且日韩造星速度远比港娱快多了,港娱出现了青黄不接,加上欧美擅长的营销运营,很快把亚洲市场给占了。
大批港圈从业者这时候想到了内地市场,在千禧年前后纷纷跑到内地拍戏,而内地的经济在千禧年后就爆发式增长,娱乐需求足够高且有钱。
肥螳螂当初还想玩命守住港娱这一块,最后无力挽救,就带着一批人来内地,但能带来的也就顶尖那波,因为那批人内地观众有市场,其余的基本还在港岛混。
也在港圈来内地的时候,r本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来了也没什么市场,但寒国这时候钻空子了,大批量爱豆送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奶茶伦在乐坛地位那么高的,因为当时整个华人乐坛没见过寒国这样的唱跳歌手一批一批的来啊,一个团队十几二十人,全部是帅哥美女啊,他们也会运营,会打造人设,音乐更是直接买了欧美日的版权直接改编,弹药库充足。
当时满大街都是寒国男团女团的歌曲还有海报出售,也就在韩娱刚冒头的时候,华语音乐出现了个奶茶伦,好像是一种召唤,奶茶伦出现后,大批华语原创音乐人好像都被激发小宇宙了,直接开挂,守住了当时的华语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