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原本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是科幻小说的爱好者,现在却已经将这个爱好放下。

当初的小读者们可以在图书馆或者书店里面寻觅跟科幻有关的小说,现在长大以后不知道是不是太忙或者情感趋于麻木,看很多东西都失去了触动。

这并不是什么偶然现象,八零后九零后普遍都是这种状况,小时候因为无知而渴求各种内容的阅读感非常强,什么都能看下去,并且看得津津有味。

长大之后,学会了各种注意,被价值观念束缚,看书的时间都少了许多,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网络跟手机上面。

大多数人身边真正喜欢科幻的人非常非常少,按照网上某位朋友的评论说,上下班自己开车没法看,上班时间也非常忙没空看,至于下班和休息,基本上要陪着女朋友或者老婆,稍微有点时间就玩游戏,看小说真是强人所难。

广播剧一出来之后,彻底解放了他们的眼睛,上班开车去公司可以听一部分,下班回来再听一部分,一部短篇小说就这样被碎片化阅读收听完成。

现在这个《流浪地球》广播剧跟短篇小说居然能将听众跟读者们那份最原始的阅读感重新激发出来,所以才能格外的火爆,在b站上面弹幕吐槽的人非常多,喜马拉雅f上面收听人数也超过了六十万人次,非常不错!

第213章 科幻之声

林翰一个人的出现,带动了整个科幻产业的发展,他拍过华语科幻电影,写过科幻小说,自己也把翻译版小说推广到世界上面,现在更是直接跟好莱坞大厂牌合作,开发众多版权。

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是中国科幻产业的巨大进步,他负责在前面开疆扩土,帮助科幻作家们获得更多的关注。

这个时期的科幻作家只是在科幻圈子里面有知名度,在科幻之外,或许只是知道他的名字或者作品,就如同一些人知道《火星救援》要拍摄成为电影了,他们却连原著都没有看过。

科幻文学创作一直维持在一个既有的水平而看不到突破性的作品水准上,科幻理论相对还需要完善和更新、科幻作家和科幻相关活动组织者还处在圈内交流和合作的阶段,科幻读者群常年处于小众的地位,相比其他读者群体的活跃度跟影响力都较小。

总而言之,科幻还没有成为一种现象。

林翰这个从异界而来的灵魂横空出世之后,“神作”的光环就一直笼罩在他的身上,简单来说看网上的评价跟销售就能说明问题。

从短篇小说倒长篇小说,林翰作品最低评分就是85分,来自《人造美人》,最高92分来自《乡村教师》跟《我,机器人》,其余《火星救援》88,《侏罗纪公园》88,《流浪地球》91,甩开国内外大多数科幻作品几个身位。

销量自然更不必说,科幻风潮就像是台风一般刮过来,国内都是百万起步,国外更是登上最有名的纽约时代销售榜前十,是少数几位可以在国际上销售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