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秋翻看着日报,霍克利被抓回去之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承认是自己杀了比尔?克里斯蒂。
随后苏格兰场警探在大卫?霍克利住处搜出来很多手稿,其中就有《海上的月亮》,《空中的飞蛾》大纲。还有一沓手稿,包括下一本小说的构思。
闻到风声的小报记者来得比谁都快,这期报纸脱销地格外顺利。
一时期间,伦敦的大街小巷都在讨论克里斯蒂找代笔的事情,之前的书迷有多喜欢,现在就有多厌恶。
大卫?霍克利被塑造成一位悲剧天才,明明有那么好的天赋,却被克里斯蒂一直打压,抢走了心血 。
最后不得不手刃盗贼。伦敦市民的保释信快淹没了苏格兰场,大部分人都在为霍克利请求缓刑。
转天《泰晤士报》记者在监狱对霍克利的采访,把这件事推到了新的高峰。
大卫?霍克利和比尔?克里斯蒂同时就读于伦敦大学,霍克利在大学期间表现优异,而克里斯蒂表现平平。
大家都认为克里斯蒂平庸的写作水平无法写出《海上的月亮》和《空中的飞蛾》那样的作品,越发认定克里斯蒂偷走了霍克利的劳动成果。
请愿信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在广场上烧起了克里斯蒂的书。
代笔这件事寄秋是有怀疑过,毕竟《陆地上的稻田》和前两本风格完全不一样,但心里的怪异感完全挥之不去。
寄秋抱着法棍,提着熏肉走出市场,耳边讨论都是有关于霍克利和克里斯蒂的案件。突然,一辆马车拦住了寄秋的去路。
“加里先生,我家主人有请。”小山一样的马车夫拦在寄秋面前。
‘不会是孤儿院的人!?’寄秋心里一紧,她不是没有想过孤儿院院长会把她抓回去的可能。
就在寄秋胡思乱想之际,马车帘子拉起了一角,“抱歉,我家仆人吓到你了。”
听到悦耳的女声,寄秋松了一口气,走上马车。马车坐着一位端庄的夫人,头上戴着黑纱,套着黑色蕾丝手套的手放在双膝上,腰肢纤细,坐得笔直。身边还坐着一位不起眼的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