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看到婆母刚刚快要不行了,确实有些慌乱,这个家里,母亲是天,哪怕她已经到了六十多岁,仍觉得假如婆母没了,似乎也少了个依靠,这一家人,都习惯了大小事有她老人家拿主意,替他们撑着。
眼见宋孝廉叫人去拿纸笔准备写信,赵氏扑到床头,抓住婆母的手哽咽道:“母亲,是我错了,不该在你跟前吵闹,你消消气,莫要把这那些不当言论放在心里。”
老太君望着榻前满脸是皱纹的儿媳,温和地对她笑了笑,感叹道:“当年你还不满十六就嫁过来,这一转眼,也到了这个岁数,我只有孝廉这一个独子,是拿你当女儿看待,母女间,哪里会真的置气?我知道你心里憋屈,但爵位的传承关系着家族的兴衰,让贤者继任,宋家才不会败落,子子孙孙们才能得荫庇,你说是不是?”
这些大道理自然是没错,但这贤与不贤,当然是见仁见智,在赵氏心目中,从来没觉得四房那个庶子有何贤能之处,不过是考了个进士而已,她的儿子没有参加科举,否则照样能考上。此时她有天大的意见,也得收敛着,点头道:“母亲说得是,我只是一时犯了糊涂。”
这时,久候的大夫终于到了,听得是傅芸说让把人侧翻身拍背,连声夸赞。
经过了刚才那一遭,老太君的精神反而好了许多,婆媳二人又闲话了几句,看到外头出了太阳,老太君很久没走出屋子,便想着要出去晒一晒太阳,比关在屋子里烤火该是舒服些的。
赵氏立即就叫人来,在院子里向阳的地方摆上了榻几,几个仆妇一起,把老君扶到了外面的榻几上靠坐着。
宋珩和傅芸也一直陪侍在旁,听着老太君讲着从前的事情,甚至还讲了些公爷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小笑话,引得大家开怀。
在老太君的面前,大家把心里头的矛盾全部藏了起来,从上到下,从主到仆,都显得分外和气。
公爷写信去了上京,让还留在上京的子孙们都回延陵来,不管老太君会不会走,来看看她,也是一份孝心,就连宋文尚也告了假,带着几个儿子马不停蹄的赶回来。
只有宋琳琅因高龄怀身,留在京中,写了信来赔罪。
转眼到了腊月初三,宋家在京的一干人等全都到达了延陵老宅。
二房的宋承尚被发配去了岭南,妻儿本该要受牵连,皇上特下恩旨,免去家眷的苦刑,只他一人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