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就见十三叔饱蘸了墨,提笔写道:“臣弟蒙圣命返京,只用大车不可骑马,故而一路缓行,只觉大路乡间都风光怡人。只见百姓安居,心中便觉畅然。臣弟的宿疾,也蒙皇兄所赐御医在侧,已近痊愈。只是这一路行来,饮食甚佳,只怕臣弟与弘历都要发胖,颇有些担心。”
怡亲王拿起来又给弘历看了看:“如何?”
弘历接过来封好:“侄子命人去送信。”
信函依旧是八百里加急送往京中,而很快,他们也收到了皇上的回信:“朕实担忧十三弟你的身体。若当真能发胖倒是极大的幸事。”
还有单独给弘历的信,嘱咐他好生陪伴十三叔,也叫太医精心伺候。
弘历便道:“十三叔可见了,这回侄子并没有告状,皇阿玛也不放心。”
怡亲王只得再写折子,将自己病情详述了一遍,然后传回京城。
皇上再传书回来,似乎也放心了许多,只道:“尽量发胖,愉快而回。”1
然而这一回,收到皇上书信拆开的人只能是弘历,因怡亲王再次病倒,于夜里高热起烧,若非弘历与太医不间断总有一人在旁,还难发觉。
中秋前一行人赶回京城时,怡亲王是躺着进的城门回了怡亲王府。
皇上急命太医看诊,虽说在宫里着急上火,却也不能驾临怡亲王府探望。
倒不是皇上重视面子身份之类的,而是大清的皇帝,但凡去看臣子兄弟的病情,一般都是对方铁定要死的时候,皇上才能驾临。
比如当年康熙爷出宫去看裕亲王福全就是如此。
也有话说,是皇上周身之气太盛,普通人受不住,尤其是病中亏损之人,更受不了天子驾临。
甭管这是不是真的,皇上只想想这种不吉利的旧例,就止住了出宫的步伐。
只打发弘昼和弘历轮番出宫去看怡亲王,然后回来拎着儿子问。